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艺术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7 01:31
  作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新小说”派的创始人及最高成就代表者,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以现象学为艺术创作的哲学出发点的基础上,通过客观写物的方式,进行了一场“抛弃深度神话”,追求小说艺术平面化的文学实验。通过对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作品的叙事学分析可以发现,在反对过度阐释,强调“无动机”创作的艺术观,反对作家过多介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小说创作从人物到情节都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碎片化的特点。这是罗伯-格里耶对小说形式的重要探索和意义构建。罗伯-格里耶在“新现实主义”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小说”的概念主张。在后现代主义人文背景之下进行艺术探索,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平面化、不确定性的后现代性特征,使罗伯-格里耶——作为从现代主义过渡到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具有复杂的研究价值。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平面化—抛弃“深度”的艺术追求
    1.1 抛弃“深度”的艺术理念
        1.1.1 “现象”与“深度”
        1.1.2 罗伯-格里耶的“铲除深度神话”说
        1.1.3 罗伯-格里耶的客观写物论
    1.2 平面化的叙事表现
第2章 不确定性—新小说的叙事特征
    2.1 无动机的创作主张
    2.2 小说人物的不确定性
        2.2.1 不确定的叙述者
        2.2.2 模糊的主人公
    2.3 小说情节的不确定性
        2.3.1 打破故事的连续性
        2.3.2 消解因果关系
        2.3.3 情节的碎片化
第3章 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理念
    3.1 新现实主义
    3.2 “新小说”与后现代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为了一种新小说——罗伯-格里耶的后现代小说理论[J]. 韦华.  北方论丛. 2005(06)
[2]中国的罗伯-格里耶研究[J]. 张唯嘉.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5)
[3]毁灭与被毁灭——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J]. 张志庆,于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4]从罗布·格里耶看“新小说”的话语构建[J]. 姚公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5]格里耶小说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基石[J]. 张唯嘉.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3)
[6]陌生的名人——阿兰·罗伯-格里耶访谈录[J]. 伊莱娜·弗兰,单燕.  当代外国文学. 2001(02)
[7]试论罗布·格里耶小说的叙述内涵[J]. 姚公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论罗伯—格里耶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与现实主义精神[J]. 晁召行.  许昌师专学报. 2000(04)
[9]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塑造[J]. 胡全生.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04)
[10]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小说”[J]. 陈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04)



本文编号:3480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480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7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