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11-24 10:04
  从古到今,中外批评界仅仅关注叙事作品的情节发展,而在不少作品中,实际上存在双重叙事进程:在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贯穿文本始终的"隐性进程"。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的两种叙事运动互为对照、互为排斥、互为补充,在矛盾张力、交互作用中表达出经典作品丰富深刻的主题意义,塑造出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生产出卓越的艺术价值。在挖掘出单个作品双重叙事进程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在宏观层次回答以下重要问题: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之间存在哪些不同种类的互动关系?它们会以哪些不同方式影响读者阐释,改变作者、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发掘双重叙事动力对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有何意义?究竟有哪些原因造成经典作品的双重叙事运动长期以来被忽略?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55(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双重运动之间存在哪些不同关系?对理解作品内涵有何意义?
    (一) 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互为补充
        1. 两种冲突的并行
        2. 两种人物形象的并置
        3. 象征意义的载体与独立存在的个体之并存
        4. 客观描写与反讽描写的并行
        5. 揭露抨击与肯定赞扬的并行
        6. 从单一反讽到双重反讽
        7. 三种文学/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三种叙事运动的并行
        8. 同一主题方向上三种叙事运动的并行
    (二) 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互为颠覆
        1. 被社会接受的情节发展与被社会排斥的隐性进程
        2.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关系
二、为何经典作品的双重叙事运动会长期被忽略?
    (一) 批评传统的束缚
        1. 一种主要冲突的束缚
        2. 一种人物形象的束缚
    (二) 对作者定见的束缚
    (三) 作者书信、访谈的束缚
    (四) 作者的障眼法
    (五) 技巧的微妙
    (六) 反讽的特殊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苦难煎熬背后的男女角色转换:曼斯菲尔德《巴克妈妈的一生》中的双重叙事运动[J]. 申丹.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6(02)
[2]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冲突:卡夫卡《判决》中的双重叙事运动[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16(01)
[3]反战主题背后的履职重要性——比尔斯《空中骑士》的双重叙事运动[J]. 申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4]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背后的自然主义:肖邦《一双丝袜》中的隐性叙事进程[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15(01)
[5]叙事“隐性进程”对翻译提出了何种挑战?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J]. 申丹.  外语研究. 2015(01)
[6]双向暗恋背后的单向投射:曼斯菲尔德《心理》中的隐性叙事进程[J]. 申丹.  外国文学. 2015(01)
[7]卡夫卡的《判决》:传统与背叛[J]. 罗素·伯曼著,赵山奎.  东吴学术. 2014(04)
[8]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J]. 申丹.  外国文学研究. 2013(05)
[9]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12(02)
[10]个体社会化努力的失败——评卡夫卡的小说《判决》[J]. 任卫东.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03)



本文编号:3515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515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4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