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情人”形象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1-11-27 01:31
  本文通过分析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的“情人”形象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这一系列作品中的变化,指出这变化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情人”形象屡次被重构是作者旨在向我们展示作品中“自我”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杜拉斯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和混杂性也成为她笔下“情人”形象的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即“情人”形象的演变正是杜拉斯的流散身份与杂糅的边缘文化以及她在种族、阶级、性别等方面形成的“混合体”外化的表现。因此,杜拉斯矛盾的文化身份就直接表现为她笔下的印度支那殖民地形象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情人”形象与作为“集体想象物”的“他者”形象在本质上的差异。对“情人”形象变化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杜拉斯的创作轨迹和创作动机以及深入理解杜拉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玛格丽特·杜拉斯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及特点
    一、杜拉斯在中国的译介
    二、中国的杜拉斯研究
    三、杜拉斯作品在中国译介研究的特点
第一章 “情人”身份之谜
    一、“情人”的原型
    二、小说中的“情人”形象及其变化
        (一) “情人”的三次出现
        (二) 种族的变化——“情人”身份的质变
第二章 “情人”形象变化的内在原因
    一、“自我”的原型
    二、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及其变化
        (一) “自我”的三次出现
        (二) 与“情人”交往动机的变化——“自我”的升华
第三章 “情人”形象变化的外部解释
    一、不确定的流散身份与杂糅的边缘文化
    二、种族、阶级、性别的“混合体”
    三、母亲的苦难和历史的变迁
结语
附录:玛格丽特·杜拉斯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杜拉斯初期小说的追寻主题[J]. 杨茜.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4)
[2]让人迷狂的劳儿·维·斯坦茵[J]. 户思社.  当代外国文学. 2005(01)
[3]当代中国双重视野下的杜拉斯[J]. 戴文红.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4]西方的杜拉斯研究[J]. 杨茜.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5)
[5]构建历史与记忆空间的《广岛之恋》[J]. 户思社.  外语教学. 2004(05)
[6]后殖民主义的“流亡诗学”[J]. 生安锋.  外语教学. 2004(05)
[7]幻象异者——评乌尔斯·维特默尔的《消失在新年的中国人》[J]. 王炳钧.  外国文学. 2004(04)
[8]"边界写作"与"第三空间"的构建:扎西达娃和拉什迪的跨文化"对话"[J]. 史安斌.  民族文学研究. 2004(03)
[9]女权主义·另类生活·青春赞歌——杜拉斯《情人》主题内涵阐释[J]. 张卫中.  名作欣赏. 2004(08)
[10]杜拉斯之印象手法——杜拉斯的小说《琴声如诉》的文体特点[J]. 柳玉刚.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本文编号:3521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521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6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