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骨》:家园回忆的模仿与身份生产的再现

发布时间:2021-11-28 14:29
  "回忆的模仿"指文学的模仿和诗意两方面的特质。在文学文本中,"回忆不可能真正被仿造",而可以通过叙述技巧的运用得以演示。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通过小说《骨》之"回忆的模仿"演绎了"黄色太平洋的故事",动态再现美国华裔跨越大洋的杂糅文化身份的生产。小说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骨"之意象贯穿家园空间,并以此为切入口,采用记忆、空间、后殖民等跨学科交叉视角,沿着小说《骨》中对"回忆的模仿"的演示,探析作为散居族裔的梁家两代美国华裔移民文化身份的生产过程——从"华裔移民共同体"的"同一"身份构建、夹在"源文化"与"现文化"之间"分裂身份"的创伤到"杂糅身份"的缝合,其间隐含的是美国华裔"朝内航行"后殖民抵抗策略的构建与运用。 

【文章来源】:外国语文. 2018,34(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遗骨”:“三藩”散居回忆的模仿与“同一”身份生产的再现
2“断裂的骨”:鲑鱼巷创伤回忆的模仿与分裂身份生产的再现
3“缝合的骨”:唐人街混杂回忆之模仿与杂糅身份之生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勒克莱齐奥小说叙事中的“记忆”——基于《寻金者》的分析[J]. 许钧,高方.  外国文学研究. 2016(01)
[2]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J]. 王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3]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J]. 王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4]曼谷唐人街的空间生产与族群文化交流[J]. 熊开万.  昆明学院学报. 2011(05)
[5]创伤[J]. 陶家俊.  外国文学. 2011(04)
[6]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J]. 李春敏.  人文杂志. 2011(01)
[7]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 张冲.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2)



本文编号:3524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524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9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