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垮掉的一代”之“在路上”情结

发布时间:2021-12-28 23:34
  “垮掉的一代”是发端于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国反传统反主流文学文化现象。2007年为“垮掉一代”代表作家克鲁亚克《在路上》出版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经典作品的问世,世界其他各地包括中国都举行了相关的纪念活动来纪念这位作家,纪念这种探寻的精神,纪念“垮掉的一代”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特别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寻求,具有超乎时代超乎种族的文化传递价值与意义。本文认为“垮掉的一代”群体身上及内心体现出和承载了特殊而又具有全人类普遍性的“在路上”情结,而这正是其时至今日仍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克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之王”,曾创作了包括《在路上》、《孤独旅者》、《荒凉天使》等“在路上”系列小说,而“垮掉一代”群体其他成员如艾伦·金斯伯格、加里·斯奈德、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等也都通过自己的创作过程与文学作品,抒发了特别的“在路上”情怀。他们疏狂漫游、沉思顿悟的生活方式、特别的行走哲学、执著的精神探索以及走“在路上”的文学创作和诗学理念也是其“在路上”情结的特殊载体。“垮掉的一代”之“在路上”情结的形成及其后来的发展演变并对后世产生影响,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心理原因。...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第一节 处身美国现代文化,彰显"在路上"情结
    第二节 特别的行走哲学,抒发"在路上"情结
    第三节 走"在路上"的文学创作与诗学理念
        一、语言哲学
        二、自发性创作
        三、音乐性
第二章 "垮掉一代"之"在路上"情结原因探析
    第一节 美国现代文化语境与"在路上"情结
    第二节 犹太民族的流散命运与"在路上"情结
    第三节 古希腊以来的"上路"传统与"在路上"情结
    第四节 波西米亚精神与"在路上"情结
    第五节 "在路上"是现代人共同的心结
第三章 永远的"在路上"
    第一节 "站在当代西方回归自然的风头浪尖上"
    第二节 "文化意义上的革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在路上》看“垮掉派”的文化身份困境[J]. 王海燕.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1)
[2]向死而生——《在路上》中“垮掉”分子的生存意义[J]. 周志成.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3]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J]. 江宁康.  外国文学研究. 2007(02)
[4]加里·斯奈德的中国情结[J]. 陈小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5]自我寻找:“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J]. 张国庆.  江汉论坛. 2006(01)
[6]理性和诗性:从散文看金斯伯格[J]. 文楚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6)
[7]"垮掉一代"的原义与误传[J]. 容新芳,李晓宁.  河北学刊. 2005(02)
[8]金斯堡《嚎叫》与后现代意识[J]. 马汉广.  学习与探索. 2003(04)
[9]金斯伯格与“垮掉的一代”[J]. 张素兰.  书屋. 2002(07)
[10]金斯伯格的遗产——探索者的真诚与勇气[J]. 肖明翰.  外国文学. 2002(03)



本文编号:3554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554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4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