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浮士德》的美学精神

发布时间:2022-10-04 21:22
  本文以歌德诗剧《浮士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审美阐释,考察其中的美学精神,并关注其审美原则如何构成现实人生的参照,审美问题与人生问题如何形成互动关系。 文章首先从对歌德美学观的分析入手,探讨其“美”的原初形态的事实性,即“美是一种本原现象”的言说,并非将美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更侧重体现美的丰富多彩的感性特点;其次结合文本分析,来看“美”的特点如何在《浮士德》中体现,完成歌德之“美”的真实和意义的追问,即歌德在浮士德身上把知识学上的审美主题与实际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以表达丰富的肉身生活与神性的灵的境界同样有意义的美的信念;最终站在当代立场上,阐述《浮士德》的美学意义,认为《浮士德》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高扬理性,而是拓宽了“感性学”的内容,开启了审美救赎的方向。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美的"本原现象"——从《浮士德》看歌德美学观
    第一节 美的论断
    第二节 作为"美"的自然
    第三节 古典与浪漫结合的美学理想
第二章 理性彰显与感性解放——《浮士德》审美解读
    第一节 类与个人:浮士德形象辨析
    第二节 知识悲剧: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分裂
    第三节 两场爱情:感官之爱与精神之美
    第四节 恶的悖反:靡非斯特分析
    第五节 美的指归:被救与自救
第三章 审美与人生——《浮士德》美学意义阐释
    第一节 审美救赎之路的开启
    第二节 后浮士德时代的困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歌德与席勒文艺思想探微[J]. 王培娟.  山东社会科学. 2006(11)
[2]泛审美时代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救赎[J]. 张汝山.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4)
[3]歌德与文艺美学中的新世界观[J]. 孔建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4]理性悲剧《浮士德》: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J]. 傅守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5]试论《浮士德》中的拯救意识[J]. 陈芸.  龙岩师专学报. 2003(S1)
[6]文学中的悲剧性探讨[J]. 王少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04)
[7]论《浮士德》的传统性和现代性[J]. 武跃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8]接近歌德的天才思索——《浮士德》的艺术、哲学和宗教[J]. 姜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5)
[9]在尘世之爱中求得灵魂飞升——论浮士德知识悲剧的成因及超越途径[J]. 董新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
[10]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形象[J]. 王冬尽.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本文编号:3685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685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