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布莱希特拉辛戏剧_贝克特喜剧_《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07 09:06

  本文关键词:贝克特:戏剧对小说的改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年

女性自我的建构

罗发菊  

【摘要】:从雅克·拉康的“象征界”理论来看,赛缪尔·贝克特20世纪后期戏剧作品《快乐的日子》表面上带有很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该剧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最能触动人心的正是其中所闪现的关注女性自我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贝克特让观众对于舞台上的一切唏嘘哀叹,并对现代的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如何走出肉体和精神的困境都感到迷惑。另一方面,贝克特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但却留给观众一线希望和光明。本文竭力通过分析温妮这个女性人物,来阐释女性如何从思想上打破男权的束缚,并建构真正自我的艰辛历程。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赛缪尔·贝克特及其戏剧的相关评论,并简要介绍他的戏剧《快乐的日子》及其相关评论,还有本文所采用的拉康的女性主义理论“象征界”及本文的写作契机。 第一章:主要通过“象征界”理论分析温妮进入“象征界”后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并形成错误认知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温妮不得不承受来自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并且还有来自“父亲名义”的孤立,从而导致错误的女性认知。第二章:着重阐释温妮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己在“象征界”中处境。本章分别从“保持从容和优雅的态度面对孤立”;“以乐观和勇敢的心态面对贬低”等两个方面来阐释。第三章:旨在描述温妮在重建女性自我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境。首先是她自己的困惑和盲目,其次是维利对于温妮的冷漠和孤立,然后就是现实处境的不可逆转性和毁灭性。总结:本论文的写作意义,,给予贝克特《快乐的日子》一个新的积极定位,并给人们一个新的启示。《快乐的日子》不仅带给了人们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现状的无限思考,也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女性的解放离不开男性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改变男性头脑中的陈规陋习对于女性重建自我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5.0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小冬;;荒诞的世界与理性的人生——从《啊,美好的日子》看贝克特作品的人文主义特征[J];四川戏剧;2006年04期

2 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戏剧早期批评考辨[J];外国语文;2010年05期

3 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戏剧后期批评考辨[J];外国语文;2011年04期

4 曹波;姚忠;;中国的贝克特戏剧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高明玉;;洛丽塔:一朵无意识浇灌出的“镜中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宋雪;谢劲秋;;俄狄普斯之旅——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裘德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郑丽华;;关于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理论批评的阐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黄淋;唐雪琳;;试析艾米丽的主体构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一种拉康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6 李画;屡败屡战的失败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看莎菲女士心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曾景婷;;“镜像理论”关照下影像维度的他者认同与自我重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白晓荣;;反面乌托邦小说的自我异化——早期反面乌托邦小说主题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曾景婷;;镜子的折射与梦想的游弋——影像维度中的“镜像理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张海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读:《红字》中的海丝特[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3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胜明;文化旅行理论视野下的《印度之行》[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耿潇;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世界中的欲望主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翟乃海;哈罗德·布鲁姆诗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艾尤;在欲望与审美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9 李英;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欲望的心理透视[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曹波;回到想像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菲;叙述中的偏执想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顺吉;论60后作家的成长主题[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茹;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诗意[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春宇;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读《金融家》主人公柯帕乌[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张爽;浅析“女性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现象[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7 伍文静;社会冲突的都市镜像[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申姣姣;图像时代审美真实性的反思[D];郑州大学;2011年

9 周丽娜;论尼采人性自由思想及其影响[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10 初琳;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与《在密执安北部》[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夏莲江;帆译;;啊,美好的日子![J];当代外国文学;1981年02期

2 何成洲;贝克特:戏剧对小说的改写[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3 冉东平;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评萨缪尔·贝克特的静止戏剧[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4 舒笑梅;试论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时空结构[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5 舒笑梅;诗化·对称·荒诞——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语言的主要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6 朱雪峰;;《等待戈多》与中国戏曲——兼议戏曲的跨文化实验与创新[J];艺术百家;2007年02期

7 沈雁;;诗意的叙事——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嵌入式叙事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2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丰;;寻找女性自我 走出精神盆地[J];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曾志耘;论《赛金花》的女性自我意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5年02期

3 王颖;;“不合时宜”的绚烂“自我”——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自我”的独特性[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裘丽莎;王萍;;《紫色》:权力话语的解构和女性自我的确立[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9期

5 姜子华;;论陈染《私人生活》的女性叙事[J];作家;2008年22期

6 吕晓潇;;百衲被:女性自我的诗意栖居——《别名格雷斯》中百衲被意象之审美[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叶青;;荒诞派大师贝克特[J];大家;1998年04期

8 郭松民;;“人造美女”——女性的无条件投降[J];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04年05期

9 蔡建萍;;美丽与智慧同在[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年03期

10 李掖平;赵庆超;;女性自我的摇摆与挣扎——论《女同志》中万丽的官场生命体验[J];山东文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段风华;;以女性视角寻找和阐释历史——女性主义对李少红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影响[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3 朱嘉铭;郑立新;龙秋霞;周菊;焦亚琼;吴梅影;张琼;王英;陈澜燕;;艾滋病防范意识和行为的性别差异[A];中南六省性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建秋;;论九十年代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6 柯秋梦;;父权制下的两性困境——《伊坦·弗洛美》的女性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力世;;旱冰场事故伤115例报告[A];全国骨科并发症防治及新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翟林;侯代贵;;现代生活方式对都市女性身心健康影响的调查[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玲;;在对存在不完满性的自觉承担中建构女性主体性——论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母性颂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冰歌(作者地址:大冶灵乡镇);[N];黄石日报;2006年

2 陈颐;[N];经济日报;2005年

3 周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周力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王绍祥(翻译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晋悦;[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邓中良;[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实习生 阚雯婷;[N];文学报;2006年

9 新华社记者 谭卫兵;[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复旦大学教授 孙建;[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3 栗丹;当代小说视阈中的“另类”作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见证身体之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徐明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构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宋晓英;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明刚;化身于操心和欲望的爱—艾丽斯·莫多克小说的后精神分析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发菊;女性自我的建构[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张凯斌;托马斯·贝克特死因探析[D];南京大学;2011年

3 葛灿;论贝克特《瓦特》中的不确定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童;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女性意识的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晓梅;生命的疼痛[D];吉林大学;2007年

6 夏秋莉;试析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范东芳;河南省健身俱乐部女性会员的自我概念对其俱乐部消费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8 马海波;[D];安徽大学;2003年

9 陈荣香;“女性自我”的寻找与皈依——论80年代女性诗学的初步架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胜男;隐蔽的线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贝克特:戏剧对小说的改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1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11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3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