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40

发布时间:2016-11-20 15:00

  本文关键词: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合出一幅浓缩的中国历史画卷;可见,契诃夫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之本质因素是他独特的;人们已经注意到,曹禺的5日出6、5北京人6等剧作;应该说,悲喜剧风格的确是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剧作家;对所谓/悲喜交融性0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悲喜交;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德#皮斯在论及5樱桃园6时提出;契诃夫的悲喜剧是带着深刻忧郁之悲剧感的喜剧;or董晓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跨文

合出一幅浓缩的中国历史画卷。深沉的历史感蕴藏在片段的舞台叙事之中。老舍独特的处理方式赋予了5茶馆6不朽的生命力,但其与契诃夫风格的相似性应该说是表面的。

可见,契诃夫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之本质因素是他独特的喜剧观照方式。内在喜剧性是契诃夫戏剧影响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其实,中国学术界并非没有注意到契诃夫戏剧中独特的喜剧风格的影响,只是对契诃夫独特的喜剧精神的理解尚有偏差。中国学术界习惯于将这种喜剧风格描述为/悲喜交融性0,即契诃夫戏剧人物的重要审美特征是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交融,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审美特质是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有机结合,即悲喜剧风格。

人们已经注意到,曹禺的5日出6、5北京人6等剧作中,已经有了悲喜剧的风格。/5日出6和5北京人6,都已经不是纯粹的悲剧或纯粹的喜剧,而成为喜剧中的悲剧或者悲剧中的喜剧。01在5日出6里,既有表现下层社会穷苦人的生活境遇时的悲剧性情愫,也有表现上流社会人士的喜剧性情愫;在5北京人6中,曾文清与愫方之间的情感关系被染上了悲剧性色彩,愫方的形象更是唤起人们悲剧性感伤,而曾浩、江泰、曾思懿则成为剧作家喜剧性观照的对象,引起观众滑稽性审美感受。悲喜交融的艺术方法促进了曹禺更好地接受契诃夫。

应该说,悲喜剧风格的确是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剧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但是,笔者以为,对契诃夫悲喜剧艺术特质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人们难以认清中国现代剧作家在选择契诃夫艺术风格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艺术上的缺失。

对所谓/悲喜交融性0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悲喜交融0往往被解释为悲剧性与喜剧性的融合,亦即悲剧中的喜剧或喜剧中的悲剧。具体到契诃夫的风格,即隐含的喜剧讽刺性被融进了悲剧性之中。对悲喜剧的这种理解容易导致将悲喜剧中的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并列、等量化。虽然早已有学者提出不可将/悲喜交融0理解为/悲、喜混杂0,但这种阐述仍会导致将悲喜剧视为处于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混血儿0,因而仍逃脱不了将之理解为悲剧与喜剧相叠加的危险。

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德#皮斯在论及5樱桃园6时提出:/眼泪与笑本来就是紧密相连的。,,契诃夫将行动置于笑和眼泪的犹如刀刃的交界上。但他并不想寻求中立,而是要使同情和怜悯在喜剧性中增强,或者使喜剧性通过哭而加强。0o这就是说,契诃夫强调对悲与痛苦的喜剧化表达。这一观念正是典型的悲喜剧观。悲喜剧并非悲剧与喜剧的叠加,并非滑稽喜剧因素与悲剧式体悟的并列。悲喜剧是真正意义上的喜剧,而不是介乎于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混血儿0,它从本质上深刻地体现了喜剧的精神。自17世纪意大利戏剧家瓜里尼首创悲喜剧之后,它作为喜剧的特殊形态,自19世纪末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新型的喜剧精神的体现,悲喜剧始终伴随着人类对生活的荒诞体验的不断深化。认识不到这一点,也就无法更深地认识契诃夫艺术世界的本质,从而难以描述契诃夫风格在中国现代话剧中的变形。

契诃夫的悲喜剧是带着深刻忧郁之悲剧感的喜剧。内敛的幽默)))饱含着深沉的忧郁的幽默体现了契诃夫的冷酷。契诃夫正是以这种暗含着痛苦的诙谐笔调,构筑了他的戏剧世界。他以过人的睿智,看透了荒诞与滑稽,在对人的弱点的淡淡嘲弄中,为这荒诞与滑稽统治下的可怜的善良的人们掬一把同情之泪。这是契诃夫创作的基本内涵。以5樱桃园6为例,该剧写成于1903年末,离契诃夫的辞世也仅有半年多的时间。契诃夫是在深知自己不久将辞世,正忍受着肺痨病折磨的日子里构思并创作这部剧作的。然而,他却坚称这是一部/令人愉快的喜剧0,其间分明体现了他的写作观念:微笑地面对并以一颗饱尝了痛苦的心去化解苦难,超越苦难,赋予人们1

or董 晓 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跨文化研究王文英:5曹禺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6,5文学评论61983年第4期。RichardPeace,Chekhov:AStudyoftheFourMajorPlays,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83,p.119.

报`哲

学#人

学#社

学a 二

期以喜剧精神的眼光观照生活的苦难、荒诞与无奈。因此,契诃夫的冷酷并不像某些批评家所言,体现为一种绝望,而恰恰证明了契诃夫眼光的深邃。正因为契诃夫透彻明察了人类荒诞的生存状态,他才有了那份忧郁和冷酷。深邃的眼光使契诃夫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了冷峻的思考。他无意为樱桃园唱挽歌,因为他知道,那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一切企图挽救这座美丽庄园的努力均是徒劳的,滑稽可笑的;而面对这历史的必然,他却又透出深沉的忧郁:这毕竟是美的消逝,是人类为进步而无奈付出的代价。忧郁的契诃夫由于对人类自身的弱点有太多的认识,由于对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无奈有深刻的体察,他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无法化为一幅明确的美好图景。契诃夫只能通过那位/永远毕不了业的大学生0之口,模糊地展望未来的景象,正如5三姊妹6中威尔什宁与三姊妹对二百年后的幸福生活的模糊展望。契诃夫之所以无法为人们描绘明确的美好图景,并非如过去所说的那样,是由于他的世界观的局限性之缘故,是因为他对当时俄国社会思潮的无知的缘故。恰恰相反,是由于深沉冷峻的契诃夫根本不会沉溺在肤浅的乌托邦幻想之中而为人类不负责任地描绘廉价的美好蓝图。契诃夫自觉地克服了俄国19世纪乌托邦思潮的影响。他要超越具体政治思潮的局限。他深知人类进步的艰难,深知人类生存状态的不幸与荒诞。所以,契诃夫远离了廉价的乐观。他1曾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弄得明白。只有傻瓜和骗子才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0。透着抑郁和无奈的冷峻与他崇尚科学进步的理性观念相结合,使契诃夫既对人类荒诞的生存境遇发

出悲伤的感叹,也为人们送上默默的祝福。以深刻冷峻的眼光观照人的生存境遇,使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性特征超越了外在的喜剧性而获得了深刻的内在喜剧性本质。当代俄罗斯学者鲍#津格尔曼在论及契诃夫的绝笔之作时指出,/契诃夫在晚年最痛苦的时日里更敏锐地发挥了自己一贯

o的才能:从戏剧事件本身发现喜剧性的方面)))不,确切地说,不是方面,而是喜剧性本质0。

从审美角度而言,生活事件本身并无悲剧喜剧之分,关键在于以何种主体精神去加以审美的观照。王国维在他的5人间嗜好之研究6中曾借用英国18世纪作家沃波尔#霍勒斯的一句话说:/人生者,自观之者言之,则为喜剧,自感之者而言之,则又为一悲剧也。0?这句话的意思即是指理性对待生活与情感对待生活的不同结果。前者是喜剧性观照,而后者则为悲剧性观照。樱桃园的无奈消失本身足以让人伤感,但契诃夫却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站在高处,以独特的幽默精神,俯视这荒诞的人生。契诃夫是带着忧郁,但同时也是带着希望和微笑看待受伤的樱桃园主人的。这正是喜剧精神的本质体现。柏格森说过,/当您作为一个旁观者,无动于衷地观察生活

?时,许多悲剧就会变成喜剧0。契诃夫作为一个睿智、冷峻的旁观者,审视着荒诞的生活进程,

这使他具有了超越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怀,领略对事物的滑稽性审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喜剧性把握的可能。契诃夫正是凭藉着那种内敛在忧郁之中的深层内在的喜剧精神,那种饱含着冷酷与无奈的喜剧精神,赋予了悲剧性事件以喜剧性的本质。

契诃夫这一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20世纪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人们对生存状态的理性认识的不断加深,20世纪西方剧作家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契诃夫的价值,其专

系列中尤以荒诞派剧作家们最典型。他们自觉地汲取着来自契诃夫深沉的喜剧精神之养分。将契诃1o?

?5契诃夫论文学6,汝龙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80页。??o?′???±???.,???±??????à3±o?′à?o?à3à?1?±é??o?,??.:??1μ.??o?????±?à3±,2001,?.347.转引自董健、马俊山:5戏剧艺术十五讲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8页。转引自让#诺安:5笑的历史6,果永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56页。

夫这位带有某种象征主义意味的写实主义剧作家与荒诞派戏剧联系起来,这本身看似颇为/荒诞0。其实,契诃夫与荒诞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契诃夫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忧患意识,的确引起了荒诞派剧作家们强烈的共鸣。这种影响因为美学理念的差异而变得更具内在性,因而也更为深刻。笔者以为,正是契诃夫对喜剧艺术的独特贡献成为影响荒诞派戏剧的焦点。贝克特、尤奈斯库、阿尔比等荒诞派戏剧家无不从契诃夫的这种带有深刻忧郁之悲剧感的喜剧中得到过启发。尤奈斯库在谈到5樱桃园6对他的启发时说:/5樱桃园6揭示的真正主题和真实性的内容并不是某个社会的崩溃、瓦解或衰亡,确切地讲,是这些人物在时间长河中的衰亡,是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消亡,而这种消亡对整个历史来说才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要被时间所消灭。01荒诞派戏剧家们自觉地将契诃夫深沉内在的喜剧精神延续至他们对20世纪人类生存境遇的更加冷酷的反思当中,由此创造性地发扬了契诃夫对人生的痛苦、冷峻和荒诞的艺术感悟:贝克特在5等待戈多6里将5三姊妹6中的/等待主题0更加抽象化、形而上地表现为人对主宰其命运的时间的无奈,如罗伯#吉尔曼所言,/等待,即生活,本来就没有意义0o;将5樱桃园6中主人公面对厄运时那滑稽的/无畏0所包含的对命运的超越更冷峻地表现为主人公/掩住挫折,站在高处俯视死亡0的态度。而尤奈斯库在5秃头歌女6中将契诃夫戏剧里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0更加荒诞化地表现为语言交流的彻底失败、人与人沟通的彻底无望。马丁#艾斯林指出

?了荒诞派戏剧的反乌托邦性:/荒诞派戏剧使现代人面对真正的人类状况,使他们免除幻想0。r董 晓 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

本着彻底的反乌托邦性,荒诞派戏剧家将契诃夫喜剧精神的冷酷性发展到极至,直视人类面对荒诞生活的无奈。尤奈斯库说:/只有无可解决的事物,才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才具有深刻的喜剧性0,/由于喜剧就是荒诞的直观,我便觉得它比悲剧更为绝望。喜剧不提供出路,,0?这说明,荒诞派剧作家将本质的喜剧精神与人类对存在的荒诞体验联系在了一起。这正是当年契诃夫隐约感到的。荒诞派戏剧家以荒诞的艺术形式,将契诃夫戏剧中那最后一点理性之光彻底消磨掉,但透过他们绝望的冷笑,依稀可见契诃夫那温柔抒情掩饰下的面对人类命运的忧郁眼神。这便是契诃夫喜剧精神对荒诞派戏剧的深刻影响所在。

而这一层面的理解与接受却没有体现在与契诃夫有着相近的写实主义风格的中国剧作家的创作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西方荒诞派戏剧家相比,中国现代剧作家对契诃夫的理解与接受更多的是倾向于戏剧的艺术手段,而契诃夫戏剧中的体现了荒诞意识的深刻的喜剧精神,却基本没有在中国现代剧作家那里得到体现。

仍以中国人眼中/最契诃夫化0的5北京人6为例,该剧往往被称做中国的5樱桃园6。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类比,盖因这部戏里也写到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和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冲突的淡化、潜台词的运用、忧郁的抒情诗化氛围的营造使这两部戏呈现出相近的艺术风格。同时,曹禺对喜剧性的自觉追求也加大了这两部戏的相似性。然而,也恰恰在喜剧性这一点上体现出这两部戏内在的差异性。曾浩、曾思懿、江泰无疑是5北京人6中最具显在喜剧色彩的人物。面对曾家的败落,这一群无用之废物只能做出挣扎。他们的喜剧性也正是通过这滑稽可笑的徒劳的挣扎显现出来。人物这种外显的喜剧性虽然在5樱桃园6人物身上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樱桃园的女主人朗涅芙斯卡娅身上却少有外在的滑稽性而具有内在的更为本质的喜剧精神特质:坦然面对悲剧性厄运,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超脱精神。这种气质在5北京人6的主人1

o

?

?跨文化研究转引自黄晋凯主编:5荒诞派戏剧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6页。转引自5荒诞派戏剧集6,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6页。转引自5荒诞派戏剧集6,第38页。转引自5荒诞派戏剧集6,第343页。

报`哲

学#人

学#社

学a 二

期公身上是没有的。曾文清与朗涅芙斯卡娅一样忧郁而感伤,也有着与朗涅芙斯卡娅相似的高雅之气质和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也与朗涅芙斯卡娅一样毫无行动能力,并且都对自己的这一弱点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他身上恰恰缺少了朗涅芙斯卡娅那种内在本质的喜剧性气质)))对厄运的超然态度。对悲剧性厄运的坦然消解了悲剧性命运与主人公之间的对峙,使主人公得以避免悲剧性的覆灭。于是,朗涅芙斯卡娅并没有随着樱桃园的消逝而毁灭,但曾文清却随着曾家大院的衰落而死亡了。朗涅芙斯卡娅的无用的天真优雅与忧郁虽然无法拯救樱桃园,但却拯救了她自身。而曾文清的忧郁与感伤却相反促成了他与家庭的共同衰落。因此,曾文清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喜剧式人物。有学者将他一并划入喜剧性人物的行列,乃是出于一种外在逻辑的推演:他是旧式生活方式的缩影和写照。旧式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消亡,那么曾文清的结局势必也是可笑的。在这里,剧作家的艺术处理方式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阐释提供了理由:5北京人6的喜剧性在于描绘了一个行将崩溃的王国。曾家大院的必然衰败预示着新生活的必然来临。曾文清身上虽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喜剧色彩,但他与曾家旧式生活的本质上的血肉联系决定了他是这个行将崩溃的旧式生活的一分子。他的灭亡是注定的,因而也将是可笑的。在这里,马克思的名言成为阐释喜剧性的根据。马克思在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这篇文章中说过,/人类能够愉快1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0。中国学者曾用这句话来诠释5北京人6的喜剧性。应该说,曹禺对人物的处理方式为这样的诠释提供了理由。5北京人6的喜剧色彩的确来自对曾家旧式人物和他们

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嘲笑。问题是,这个意义上的嘲笑更多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而不是艺术上的体悟,从而缺乏艺术层面上的深刻性。由此,我们会发现,曹禺的忧郁与他的嘲笑在5北京人6中是分离的,并没有融合到一起。这与契诃夫中那独特的融忧郁于幽默中的喜剧精神有着明显的区

o别。曹禺在创作5北京人6时,如他自己所说,/朦胧地知道革命在什么地方了0。愫方的结局正

体现了曹禺给全剧增添的亮色。曹禺对新生活的信心赋予了用马克思的名言来阐释该剧之喜剧性的合理性理由:愉快地嘲笑过去,迎接未来。有趣的是,马克思的这句话也曾被苏联文学史家叶尔米洛夫用来阐释5樱桃园6的喜剧性本质。在他看来,5樱桃园6的喜剧精神有两方面的内涵:它既包含在对未来/愉快的、纵情的展望0中,也包含在对/腐朽的人和过时生活方式的嘲笑0中,人应当带着微笑,愉快地向业已变得可笑的腐朽而过时的旧生活方式告别。叶尔米洛夫的这一过于政治化的诠释与中国人对5北京人6的阐释有着逻辑上惊人的相似性。但是,契诃夫的剧本却没有赋予这种阐释以合理的根据。叶尔米洛夫显然没有理解契诃夫在5樱桃园6中对人类生存境遇无奈的痛苦体验,而是将契诃夫的喜剧性世界观庸俗化地理解了。他延续了1905年高尔基的政治化阐释:主人公朗涅芙斯卡娅和她的哥哥加耶夫/像小孩那样地自私,像老人那样地衰老。他们到了应该死的时候而没有死,他们悲叹着,对他们四周的一切完全看不见,完全不了

?解,他们是一群不能再适应生活的寄生虫0。叶尔米洛夫意识形态化的诠释旨在指出5樱桃园6

中男女主人公所显现出来的滑稽荒诞性,但却恰恰掩盖了5樱桃园6真正的荒诞性特质)))对生活本身,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荒诞性的表现。5樱桃园6的喜剧精神并不是叶尔米洛夫所阐释的这种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笑看人生的无奈选择的冷酷严峻的喜剧精神。契诃夫并非仅是与旧生专

系列活含笑告别,而是笑与泪的交融,其中饱含着作者的无奈。愫方的形象常常被中国学者视为曹禺笔下的三姊妹或者索妮娅(5万尼亚舅舅6中的主人公)。然而,愫方的光明结局与三姊妹和索妮1o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页。5曹禺选集#后记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5回忆契诃夫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01-502页。

娅的无奈境遇之间又有着多么大的区别!愫方的形象从艺术上讲塑造得很成功,但曹禺由此而显示出的乐观的憧憬与契诃夫的冷酷严峻的无奈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契诃夫的无奈中透出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荒诞性体悟,这种荒诞体验在曹禺的5北京人6中是体会不到的。这也就决定了5北京人6中的喜剧性并不是契诃夫那融于痛苦与荒诞体悟中的冷酷的喜剧精神。

有学者指出,即使是5北京人6这部/最契诃夫化0的剧作,也缺乏契诃夫戏剧中/没有主题的

1主题0的深意。其实,/没有主题的主题0恰恰体现出契诃夫深刻内在的荒诞意识。当代俄罗斯

有学者指出,/契诃夫作品中的人物是没有社会等级属性的0。o所谓人物/没有等级属性0指的是人物不再成为某个阶层所特有的思想意识的载体,不再典型地体现这个阶层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譬如,5樱桃园6中的朗涅芙斯卡娅虽然还保留了一点儿传统贵族的气质,但她身上根本的特质)))天真、忧郁、坦然,是完全个性化的;商人洛巴辛作为新兴暴发户阶层的人物,也根本缺乏我们习惯中想象的那些气质而成为完全意义上的/非典型化商人0。契诃夫的这个创作特点使得他的作品脱离了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通过人物的阶级、社会形态特征来展示社会思想的演变,思考历史发展轨迹的模式,对20世纪现代文学影响极大。这一倾向超越了传统的观念,将人在生活进程中的尴尬、无望、不可认知、无法把握的状况鲜活地表现出来,表达了对生活的荒诞体悟。而在中国剧作家笔下,无论是陈白露、方达生、曾文清、曾浩,还是林志成、匡复,都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那个阶层所特有的思想和情感的烙印,曹禺抑或夏衍也正是通过对人物的社会属性特质来展开对社会的批判的。这与契诃夫可谓差别甚大。总体而言,契诃夫的荒诞意识在曹禺、夏衍、老舍对契诃夫的借鉴与接受中始终是不在场的。这是一个遗憾,但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一个无法避免的政治的,同时也是历史的、文化的局限。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剧作家自觉借鉴、接受契诃夫的时代。然而,那个时代中国历史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总体趋势却决定了中国现代剧作家难以真正地去体验荒诞意识。时代的总体意识趋向于对欧洲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接受,而契诃夫恰恰是这一模式的背离者。这也就决定了对契诃夫的接受很难超越皮相的层面,只能停留在对具体艺术手段的借鉴方面。中国现代社会浅层的政治导向性/启蒙0将文学高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艺术家们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缪斯之神灵依附于政治功利性的总体趋势上,于是,不仅文学被单一化、贫困化了,而且同步地,所谓喜剧精神也被单一化、贫困化了。中国当时发展的是以陈白尘为代表的/政治讽刺喜剧0(如5升官图6)。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剧作家是很难深入体会契诃夫的喜剧精神的。契诃夫喜剧精神中的荒诞意识不仅为中国现代剧作家所隔膜,即使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新时期早期荒诞派戏剧家(如当时的高行健)也只能皮相地模仿荒诞的表象,无法学到契诃夫那种荒诞的喜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契诃夫逝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当今中国戏剧,契诃夫依然是一个值得体味的名字,而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0这一话题的讨论,也应当指向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中国现代剧作家们在接受契诃夫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缺失,如何在今天的戏剧中得以复归?

(责任编辑 赵枫)r董 晓 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

研1

o王璞:5契诃夫与中国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06,5外国文学评论61989年第4期。??.?.??o??à3,????à?o??????à??o???±???íúù3??±3oμ???,??1μ,??à??à3??à′à??o3???o???±,2002,??.155.究

 

 

下载地址: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40.Doc

  【】

最新搜索

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

企业并购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开题报告]34

实用文书的习惯用语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自动计算)

关于书案上的绿意的作文

2016年吉林省会计继续教育随堂练习解答

15第一部分居住类物业管理方案

广发核心系统项目_数据清理方案

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到客观、完整

PHOTOSHOP第十八讲


  本文关键词: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3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3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8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