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契诃夫短篇小说_契诃夫与现代派戏剧

发布时间:2016-11-22 11:00

  本文关键词:契诃夫与现代派戏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0 年/ 第 10 期 (总第 329 期 ●戏剧文学 )

070

契诃夫与现代派戏剧
孙大满
内容提要: 契诃夫是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戏剧创作也是现实主义的, 他描写的都是 普通的人, 截取生活中的一段流程。契诃夫的戏剧是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契诃夫的 戏剧在很多方面已经孕育了现代派戏剧的某些东西。本文以和契诃夫

在理论主张 上有些相似的象征主义戏剧, 以及受契诃夫戏剧影响较为直接的荒诞派戏剧为例, 阐述契诃夫与现代派戏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契诃夫 戏剧 现代派 象征主义 荒诞派

契诃夫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戏剧创 作也是现实主义的,他描写的都是普通人, 截取的是生活的一段流程。 但契诃夫的现实 主义又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他的戏剧是 超越了现实主义的。高尔基在谈到契诃夫的 《带哈巴狗的女人》 时曾惊呼: 您知道 “ 小说 您在做什么吗? 你正在杀害现实主义, 而且 你很快就会把它杀害—— —一命呜呼,永不 “ 超生…… [1]P65 列夫托儿斯泰也说过: 契诃 夫笔下一切都真实到幻觉的地步, 他写的东 西能够产生某种三棱镜的印象。他似乎把词 句随便乱扔,好像印象派画家作画那样, 结 果胡乱涂抹却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 [2
P68

派、 黑色幽默等文学流派。[4]P9-10 由于现代派戏剧比较复杂, 因此笔者仅 以和契诃夫在理论主张上相似的象征主义 戏剧, 以及受契诃夫戏剧影响较为直接的荒 诞派戏剧为例, 分析契诃夫与现代派戏剧的 关系。 一、 契诃夫与象征派戏剧 19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象征主义戏剧主 张戏剧主要表现作者对人生的主观感受与 思考。 其代表人物梅特林克 (1862-1949 著有 ) 《卑贱者的财富》 (1896 ,在 《日常生活的悲 ) 剧》 这篇文章中, 他提出了静止戏剧的概念 并从理论上阐释了他的深层含义: ……他 “ 处在静止中, 而我们也就有时间可以对他们 进行观察。于是掠过我们眼前的, 不再是生 命的一个激动不安的、 稀有的顷间—— —而是 生命本身。有千百种的规律同一切赋予无敌 力量的事物一样, 都是沉默、 审慎、 行动缓慢 的; 因此, 当生命进入一系列宁静的顷间, 冥 思面临着我们的时候, 我们就能够看见和听 [5 “静止戏 到这些规律。” ]P63 梅特林克的这种 剧” 观和契诃夫戏剧的 “悲在内心” 是多么的 相似。 那么, 契诃夫戏剧的象征性表现在哪些 方面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却是这样描述契诃夫的: “契诃夫是擅长采用多种多样的、往往能在 不知不觉中起影响作用的手法的, 在有些地 方他是印象主义者, 在另一些地方他是象征 主义者, 有时, 他是现实主义者, 有时甚至差 不多成为自然主义者。” ]P261 [3 因此, 契诃夫的戏剧在很多方面已经孕 育了现代派戏剧的某些东西。 现代派是指从 19 世纪末象征主义开始 到西方各种戏剧流派的一个总称。现代派文 学主要是指唯美主义、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 义、 意识流派、 存在主义、 新小说派、 荒诞剧

国外戏剧博览●GUOWAIXIJUBOLAN

071

第一、 表现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契诃夫在自己的戏剧中大量使用象征 手法, 从而使自己的戏剧具有了丰富而浓郁 的抒情性。 这一题目本身就具有象征性, 它 《海鸥》 象征妮娜是一只经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展翅 高飞的海鸥, 而那只被特里波列夫打死的海 鸥,一开始便象征了特里波列夫的最终命 运, 由于他找不到生活的目标, 最终也只能 “死海鸥” 一样的下场。 落得个 《樱桃园》 同样也是有象征意义的, 一方 面它象征着俄国贵族阶级及其所代表的文 化的无可挽回的颓势, 另一方面它又象征着 昭示着未来的文 资产阶级的崛起和新兴的、 化力量的出现。 在 《三姊妹》 中契诃夫的象征更加深入 而具有诗意了。首先用不同的颜色象征人物 不同的心情。伊琳娜穿着白色的衣服, 因为 今天是她的命名日, 在欧洲, 白色象征着纯 洁和幸福; 奥尔加穿着蓝色的女子中学教员 制服, 而玛莎却穿着黑色的衣服。黑色在欧 洲是不祥之色, 在这里象征着玛莎不幸的命 运; 娜塔莎裙子上的那条绿色的腰带却是庸 俗、 市侩的象征。 该剧在时间的精心安排也有象征意义。 第一幕发生在春天,春天是美好的象征, 是 一年的开始, 可剧中的春天却是寒冷的, 桦 “ 树到这时候还没有长叶子” ,这就预示着三 寒冷的; 第二幕 姊妹们的处境也将是孤独、 在第二年冬天, 第三幕在第三年夏天, 最后 一幕是在第四年秋天。这样整个戏剧形成了 一年四季。自然界, 周而复始, 亘古不变, 三 姊妹的命运同样也没有因为时间的变化而 变得更好。 时间的象征意义还表现在 《万尼亚舅 和 中。 第一幕里 舅》 《樱桃园》 《万尼亚舅舅》 湿热的夏日午后, 加重了庄园中那种摧毁心 灵的日常生活的气氛; 到了第三幕暴风雨来 了, 感情也发泄出来了。在 《樱桃园》 料峭 中, 春寒已让位给炎炎夏日, 然后又回到初冬的 寒冷, 暗示了与樱桃树从开花到被毁掉的过 程相对称的时间的无情流失。同时也暗示了 这一家从希望到绝望的变化。

第二、 表现在语言上的象征性 在语言上, 契诃夫笔下的人物经常是欲 或者前言不搭后语, 或者蕴含丰富 语还休、 的“停顿” ,但他们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内 《日常生活的悲剧》 一文中 容。梅特林克在其 也提到过语言问题, 他指出: 并不在行动中 “ 而是在言语中, 人们才能从真正是美和伟大 的悲剧中找到美的伟大, 而美和伟大并不单 一存在于那些陪衬行动和解释行动的台词 中, 因为, 除了那些处于表面的理由必须出现 事实 的对话以外, 必定还有一种不同的对话。 上,剧本中唯一真正有意义的台词是最初看 起来毫无用处的台词,这种台词才是本质之 。[ 所在” 6]P130 梅特林克的这种语言观与契诃夫戏剧 中的潜台词是何等的相似!这种种看似巧合 之处, 说明契诃夫戏剧与象征派戏剧的联系 是多么密切。 “潜台词” 使契诃夫的戏剧含义深刻、 耐 人寻味。例如 《樱桃园》 当樱桃园被拍卖 中, 后, 安妮娅首先将这消息告诉母亲。郎耶夫 斯卡娅连忙要仆人雅沙去打听卖给谁了。雅 沙一面告诉她说那个带消息来的老头子早 走了, 一面笑起来。郎耶夫斯卡娅微微有些 “ 不悦地对他说: 笑什么?你有什么可痛快 这句台词后面可以挖掘出许多藏而不 的?” 露的内容。首先, 我们会联想到这个贵妇人 过去说的 “要是丢了樱桃园, 我的生命就失 , 她并没 去意义”而在真正失去了樱桃园时, 有痛哭流涕, 甚至晕倒过去, 而只是对仆人 的微笑感到不快而已。她问雅沙 “你有什么 可痛快的?” 实际上她是明白雅沙笑的原因 的。因为雅沙和她一样喜欢巴黎的花花世 界, 雅沙估计到樱桃园被拍卖后她会到巴黎 去, 他也可以跟着她去, 当然感到痛快。她没 有痛斥雅沙,说明她口口声声爱樱桃园, 只 不过是装腔作势而已。在她身上没有任何严 肃的感情。她的哥哥加耶夫, 在拍卖樱桃园 后回到家里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向老仆人费 尔斯说: 来, “ 接过去……这是曹白鱼, 和凯 尔契出产的青鱼。” 他这句话的潜台词实际 上是 “祖宗家业败了也就算了, 大鱼大肉我 还是要吃的, 吃喝玩乐的日子我还是要过下

2010 年/ 第 10 期 (总第 329 期 ●戏剧文学 )

072

去的” 。 只要根据作品中的潜台词深入挖掘, 我 丰富的 们就可以了解作者含义深刻的台词、 哲理,也可以领会到作品中诗意盎然的意 境。 二、 契诃夫与荒诞派戏剧 在契诃夫之后的 20 世纪 50 年代, 欧洲 出现了一种在内容及形式上都荒诞不经的 戏剧, 被称之为荒诞派戏剧, 它的哲学基础 是存在主义。而荒诞派剧作家拒绝用传统 的, 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人生, 而是直 接用荒诞的手法来反映人生的荒诞。所以, 在艺术形式上, 他们一反结构、 情节的逻辑 性与连贯性: 语言支离破碎, 已经失去了作 为交谈的信息载体的实际意义;常用象征、 直喻的方法表现主题;人物被抽去个性, 成 没有灵魂的某种整个人类的代 了没有性格、 表符号。 那么契诃夫的戏剧在哪些方面具有荒 诞派戏剧的特色呢? 第一、 主题具有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表现了 “在人类荒诞的处境 中所感受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 ,对生存表 示厌倦, 但并不是对人类、 对他所存在的世 界丧失了信心, 认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正 《等待戈多》 一方面表现了世界 , 如贝克特的 的不可知、 命运的无偿、 人的微不足道, 另一 方面也表现了人类悲剧性的 “等待” 的主题。 这恰恰又是与早它半个世纪的契诃夫的戏 剧有某些 “不谋而合” 。 契诃夫早在 《三姊妹》 中就让一个并不 为人们所重视的角色—— —契布蒂金表达了 人对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发生的怀疑。 他时常游离于现实, 但却对现实有着深刻的 思考,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情节: 在第三幕, 城里发生了大火之后, 他为自己没有救活一 个女人而感到内疚, 喝起酒来, “二十五 他说 年前, 我确实懂得医道, 可是现在, 我全都忘 光了, 一点也记不起了。” 很可能我甚至就 “ 不是一个人,只是在这里假装着有胳膊、 有 腿、 有脑袋; 很可能我完全并不存在, 也许我 在这幻想着自己在走、 在吃、 在睡。” 接下来 他对生命的痛苦发出了深深的叹息“ (哭)

阿, 不存在可多好啊! (止住了哭泣, 心情不 表现出对 快地 没关系!我一点也不在乎!” ) 无法把握的命运无可奈何的态度。契布蒂金 对人的存在所发出的深刻的怀疑, 对人不能 把握命运、 人所作的一切都是无奈的, 因而 也就是无所谓的。这与荒诞派戏剧对人的荒 等 诞的存在感到的苦闷是何其相似。此外, 待的主题也是契诃夫戏剧与荒诞派剧作家 共同关注的主题。 《三姊妹》 中三姊妹一直在苦苦等待着 去莫斯科,莫斯科是她们向往已久的地方, 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她们在期盼着、 等待着, 等待那几乎不可能到来的一天…… 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 同样也表现了这 样一个可悲的主题:人生活在盲目的希望 中。人们在遥遥无期地等待一个模糊的难以 在等待, 再失 实现的希望。然而只有失望、 望, 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 《三姊妹》 《等待戈多》 和 的主题是多么 的相似阿! 第二、 语言上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中的语言打破了逻辑性, 连 贯性, 人物间交谈的内容重复、 单调而且毫 无意义。并往往前后矛盾、 颠三倒四、 往返重 既然世界是荒诞的, 复。荒诞派剧作家认为, 那么语言也必然是无法认识真实, 无法沟通 思想的。因为荒诞的世界使人们处于孤立、 隔膜的境况之中。 而这种语言早在契诃夫的戏剧中就出 现了。 《三姊妹》 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费拉彭特:在莫斯科呀—— —那天有一个 包揽买卖的,在自治会议里说, —说在莫 —— 斯科有几个商人吃薄饼; 好哇, 好像有一个 人吃了四十张, 给吃死了。不知是四十还是 五十, 我记不大清楚了。 安德烈: 在莫斯科, 你即使是坐在一家 大饭店的大厅里,那里的人你一个也不认 识, 别人依然不认识你, 你也并不感觉到自 己是个陌生人……可是在这里呢,正相反, 你谁都认识, 谁也都认识你, 你却依然觉得 自己是个陌生又陌生的人……陌生而孤独 啊。

国外戏剧博览●GUOWAIXIJUBOLAN

073

在这段可笑的所答非所问的对话中, 反 映出了安德烈的孤独、 寂寞。没有人能够理 解他, 他也没有人可以诉说自己的苦闷。人 人都处于被漠视的情景, 就连他的妻子和妹 妹们也都不能沟通。 契诃夫式的这种对话, 在荒诞派戏剧作 品中只是被进一步夸张, 发挥了。 第三、 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巧妙融合 “喜” “悲”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 写 , 以 的内容, 这是荒诞派戏剧家融悲喜剧为一体 的根本方法之一。尤奈斯库直言不讳地说: “在我的剧作里,我试图以喜剧手法处理既 荒唐又痛苦的人生戏剧。” ]P303 [8 这种以 “喜” “悲” 写 的手法在契诃夫的 戏剧中也是驾轻就熟的, 同时也是契诃夫喜 剧的一个主要特色。 中失去樱桃园应该是加耶夫和 《樱桃园》 朗涅夫斯卡娅最不想看到的事,是他们生活 中的大事, 是他们理应严肃面对的正剧, 可是 我们却看到, 这两个当事人, 并不像我们所想 像的紧张、 不安, 而是照样过着他们也已习惯 了的无所事事的生活。于是通俗喜剧的本质 在这里得到了显现: 悲剧是没有的, 悲剧的可 笑性却是存在的。 在这里悲剧性的东西是和荒诞的、 可笑 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樱桃园就要拍卖了, 可就在这决定主人命运的时刻, 郎涅夫斯卡 娅却在家里办起了舞会。这简直荒唐到了极 点。于是悲剧的气氛被冲淡了。 由于樱桃园主人的情感不是悲剧或正剧 的主人公所必须拥有的情感,由于剧中的情 节事件却是悲剧或正剧所需要的情节事件, 这就是 《樱桃园》 的喜剧性。这种表现手法是 契诃夫式的、 独特的喜剧风格。 在这方面契诃 夫和荒诞派戏剧作家也是一脉相承, 异曲同 工的。 第四、 情节的未完成性 荒诞派戏剧中看不到完整的形象, 也没 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在荒诞派剧作家眼里, 世界本来就是支离破碎、 毫无联系的, 而他 们有时用缩影的方法把荒诞的世界搬上舞 台, 因而在荒诞剧中只能看到破碎凌乱的舞 台形象。读荒诞派戏剧, 就像观看一本影集,

这张照片与那张照片之间没有多大联系。荒 诞派戏剧没有传统戏剧的序幕、 开展、 高潮、 结局, 大多是可有可无的延续那一幕与这一 幕的重复。 契诃夫戏剧中的情节也都具有未完成 性。 《万尼亚舅舅》 中万尼亚开枪没有打中谢 列勃里亚科夫,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又不得不 回到老路子,开始了像第一幕一样的生活。 《海鸥》 中 《伊万诺夫》当中伊万诺夫的自杀, 特里波列夫的自杀,屠森巴赫在决斗中被杀 害等等这些在传统戏剧中标志着事件的结 束; 英雄死了, 悲剧就结束了。而在契诃夫的 戏剧中什么都没有解决, 悲剧也没有结束: 他 们的死没改变任何东西, 相反, 随着时间的流 逝, 人们很快会忘记他们的死, 生活也不会因 为他们的死而有所起色。这正是荒诞人生的 写照。 可见, 契诃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 戏剧大师,同时他又是现代派戏剧的先驱 者。他的戏剧已经涵盖现代派戏剧的许多东 西。他的剧作对他身后的 20 世纪的现代戏 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戏剧是一座永远 挖掘不尽的宝库, 并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的戏剧家们。
参考文献:

[1]高尔基: 高尔基文学书简 (上册) ) 曹葆华、 (M , 梁建明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5 第 65 页 (M , [2]托尔斯泰: · 列夫 托尔斯泰论创作 ) 戴启篁 译, 漓江出版社, 1982 年, 68 页 第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 (第一卷), 史敏徒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8 年, 第 261 页 [4]杨国华: 现代派文学概说[M], 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1987 年, 9-10 页 第 [5]转引自: 外国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2 期, 63 页 第 [6]斯泰恩: 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 (一卷) 中国 , 戏剧出版社, 1986 年, 130 页 第 [7]张守慎: 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 中国戏剧出版 社, 1985 年, 262 页 第 [8]普劳图斯: 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 杨宪益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303 页 第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外国语学院 ) ) 责任编辑: 陶沙



  本文关键词:契诃夫与现代派戏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5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