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

发布时间:2016-11-24 07:35

  本文关键词: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46 卷   4 期 第 2006 年 7 月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 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Vol. 46   . 4 No J ul. 2006

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
单有方
( 安阳工学院 基础

部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 。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 要 术 ,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 取向是大团圆 ,因此 ,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 ,其作品就会更乐于描写大团圆 。只有这样 ,戏 剧才能更好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 关键词 : 古典戏剧 ; 审美价值 ; 大众品位 ; 大团圆结局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5242 ( 2006) 04 - 0127 - 04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一种普遍现 象 ,它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 。对于大团 圆结局的处理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 一是符合剧情 所反映的当时时代社会生活发展的逻辑和剧情发展 的客观需要 ; 二是没有考虑客观因素 ,违背通过舞台 艺术形象的塑造完整表现作品思想的原则 , 为团圆 而团圆 ,也就是说这种团圆违背作品的题旨 。前者 给人以真实感 ,后者给人以虚伪感 。 对于戏剧中的大团圆现象 ,前人多有论述 ,王国 维先生认为 ,中国的传统戏剧充满了团圆之趣 “若 , 《牡丹亭》 《追魂》 之 《长生殿》 《重圆》其最著一例 , 之 , 也” 。究其原因 ,乃是 “吾国人之精神 , 世间的也 , 乐 观的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剧小说 , 无往而不著此 乐天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 , 始于离者终于合 , 始于 困者终于亨 。非是而欲厌阅者之心 , 难矣”[ 1 ] !
( P213)

行深入的研究 。就目前所见观点 , 大致可以分为批 判和赞同两种态度 , 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这是自欺 欺人的国民性的表现 ; 持赞成态度的人认为它反映 了人们的乐天精神 。笔者通过考察发现 , 无论是哪 一种观点 ,其切入点多是伦理文化 、 民族心理以及科 举对创作者的影响 , 很少有论者从受众心理的角度 进行审视 。笔者以为剧作家固然有要把观众带到一 个预定的心理状态这一创作目的 , 但同时受众心理 尤其是观众的接受心理 , 对于大团圆结局的形式也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从由普通戏剧观众的 接受心理所决定的大众品位对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 影响进行审视 ,以就教于方家与同仁 。 一、 受众心理 : 看不见的编剧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 , 是经过漫长 的岁月 ,由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 、 艺人 、 观众经长期 的创作实践 ,不断演化 ,共同完成的 。产生并长期流 传于民间的戏剧 ,从一定意义上说 ,观众是参与了创 作和修改的 。某个特定的文学样式的接受群体影响 甚至决定着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容和形式 , 戏剧是十 分典型的例子 。就戏剧来说 , 接受群体应该包括两 部分 ,普通的戏剧观众和戏剧评论家 。普通的戏剧 观众最为重要 。中国戏剧产生于民间 , 在根本上它 是一种民间艺术 , 它的基本观众是平民百姓 。郑振 铎先生在他的 《中国俗文学史》 中把戏剧归入俗文学 的范畴 ,就很能说明戏剧的民间性 。由于古代尤其

王国维首先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研究大团圆现象 。 王国维之后 ,鲁迅先生从中国人的心态角度来研究 大团圆现象 ,他指出 “中国的文人 , 对于人生 , —— , — 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 , 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 “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 , 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 , 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机 , 他们总即 刻连说 ‘并无其事’同时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 , 睛便看见一切圆满 ……于是无问题 , 无缺陷 , 无不 平 ,也就无解决 ,无改革 ,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 ‘团 圆’正无须我们焦躁” , 。
[ 2 ] ( P217)

近年来 , 人们更多地

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比较的角度对大团圆现象进
  收稿日期 :2006 - 03 - 18

  作者简介 : 单有方 ( 1954 - ) ,男 ,河南汤阴人 ,安阳工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

127

是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 , 许多文人长期生活在社会 下层 ,对民情有相当的了解 ,所以这些文人创作的优 秀作品 ,也多富有民间性 。据有关资料记载 ,从宋代 起 ,商业化了的 “瓦肆伎艺” 已经开始兴盛 《武林旧 , 事》 “瓦子勾栏” 一节中记载有多个戏剧演出场所的 名称 《东京梦华录》 , 还记载有中元节在东京演出 《目 连救母》 的盛况 ,从中都可看出戏剧在平民百姓中的 影响之广 。元代的 “路岐” 勾栏” “ 、 都是专业剧团 ,他 们或在乡镇巡回演出 ,或在繁华的闹市搭棚演出 ,这 就说明各行各业的平民百姓皆已成为戏剧的基本观 众 。因此 , 剧本要流行于世 , 就必须迎合观众的心 理 ,不能违背观众的愿望 , 这样 , 平民百姓所喜闻乐 见的人和事 ,也就是符合大众品位的人和事 ,就成为 剧作的题材来源 。在创作过程中 , 作家要以民间的 眼光对剧情发展进行审视 , 争取普通戏剧观众的关 注和理解 ,突出其世俗性和大众品位 。大众品位作 为普通戏剧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 既受到传 统文化心理的影响 , 又与一定时代大众的生活状态 息息相关 。 传统文化心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 ,它一旦形成 ,便会对全民族的思维活动具有影响 甚至制约作用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 ,孔子就提出 “乐 而不淫 ,哀而不伤” 温柔敦厚” 、 “ 的诗教 。如果剔除 这种诗教的封建毒素 ,单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 ,那么 孔子要求的应该是感情与理智的和谐 , 这和中庸哲 学一样 ,成为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文化心 理 。受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民众不希望看 到冲突所导致的破裂和毁灭 , 这种观念日渐弥深而 成为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 , 悲欢离合的大团圆结局 就成为民族的欣赏习惯 。另外儒家所提倡的 “和为 美” 和为贵” “ 、 是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父母在 , ; 不远游” 等伦理道德纲常更是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 灵深处 ,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社会成员 都在心灵上维护着它 。而凡与大团圆相对立的活 动 ,则被视为最大的悲痛 。江淹 《别赋》 中的千古名 句 “黯然消魂者 ,唯别而已矣”从反面道出了人们向 , 往的是只有团圆没有离别的生活 。 当然 , 传统文化心理也不绝对否定生活中的不 如意 ,但是它认为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圆满的 ,尽管有 挫折 ,有磨难 ,最后总是会恢复大团圆的本来面貌 。 在古人心中 ,否极泰来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戏 剧在表现民众的情绪和愿望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典 范 。人们的生活是现实的 , 然而现实不能阻拦他们 有浪漫主义的愿望 , 戏剧应该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 根据民众的愿望 ,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 , 创造出 “应
128

当” 有的生活来 ,换言之 ,反映这种大团圆的愿望 ,不 仅是戏剧作家的社会责任 ,更是民心的要求 。 二、 大团圆结局 : 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缓冲 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圆满结局要反映而且满 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 社会问题剧和爱情剧更能体现 这一特点 。社会问题剧如石君宝的 《曲江池》 写郑 , 元和高中之后郑府尹前来和解 , 最后父子团圆 。他 们父子和解得没有原则 ,令人不快 ,但这些只能是批 评家的要求 ,与大众的 “亲莫亲父子团圆 , 爱莫爱夫 妇团圆” 这一心理要求是两回事 。剧中郑元和与李 亚仙的一段议论很能代表传统心理在人们心目中的 地位 。当李亚仙劝郑元和与父亲和解时 :   [ 末云 ] 我想元和此身 ,岂不是父亲生的 ,然 父亲杀之矣 ,从今以后 , 皆托天地之庇佑 , 仗夫 人之余生 ,与父亲有何干属 ,而欲相认乎 ? 恩已 断矣 ,义已绝矣 ,请夫人毋复再言 。 [ 正旦云 ] 相公你当初在杏园吃打时节 , 妾 本欲以死为谢 ,然而偷生至今者 ,为相公功名未 就耳 。今幸得一举登科 ,荣宗耀祖 ,妾亦叨光享 花诰为夫人县君 , 而使天下皆称郑元和有背父 之名 ,犯逆天之罪 , 天不归咎于妾 , 使妾更何颜 [ 面可立人间 ……3 ] ( P275) 可见只要结局是团圆的 ,人情可以屈从于伦理 。 关汉卿的社会问题剧写得很深刻 , 但其结局同 样是大团圆 。在他的问题剧创作中 , 总是贯穿着这 样的脉络 ,情绪由悲愤走向悲壮 ,剧情由恶势力的暂 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 如 《窦娥冤》 的平 反昭雪等 。在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受实质性的毁灭 之后 ,又以虚幻的形式 “补恨” 用大悲大痛后的 , “小 喜”抚慰观众渴望圆满 、 , 期待否极泰来的心理 ,这是 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的体现 , 也是大众 品位的大团圆结局和传统报应观的体现 。这虽然有 点落入俗套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审美 趣味 。当然 ,这并不是说迎合人们趣味而创作或改 编的任何一部戏剧都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例如由 《窦娥冤》 改编而成的 《金锁记》改动原剧重要情节 , , 窦娥临刑天降大雪 , 官疑为冤案 , 发回重审 , 终得平 反 ,父女夫妇团圆 。情节之虚假到了令人作呕的程 度 ,剧中的官府与人们所认识的完全相反 ,从而违背 了人们的生活实际和人生体验 ,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 因此 ,这也就违背了大众的审美品位 。 人们的生活状态也间接影响戏剧的结局 。元代 是一个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 ,明清之时 ,权力高 度集中 ,平民百姓不仅地位低下 ,而且生活中充满了

愁苦和艰辛 ,许多天然的美好愿望无法实现 ,他们在 紧张的生活之余 ,在无奈的现实面前 ,需要的是找乐 子 ,是轻松 、 愉快的消遣 , 他们希望看到理想在戏剧 中得以实现 。生活本不幸福 ,艺术却可以完满 ; 在生 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 , 艺术却可以使其在短暂的时 间和有限的空间内实现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戏 剧之 “圆” 弥补生活之 “缺” 。鉴于此 , 戏剧必须充当 广大人民在紧张的生活状态中获得精神享受 、 心理 愉悦的调节剂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观众 。 在社会问题剧中 , 最能体现人们这种审美心理 的要属清官戏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 , 清官如凤毛 麟角 ,不是没有人立志作清官 ,而是封建官场污染了 几乎所有的清白之人 ,即使有出淤泥而不染者 ,也为 环境所不容 ,例如 《徐九经升官记》 中的徐九经无奈 挂冠而去 。需要的就是缺少的 ,在现实生活中 ,民众 需要清官而不得 , 就把理想寄托在戏剧舞台上 。戏 剧舞台上的清官 ,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品质 , 即 “两袖 清风” “执法如山” , “为民清命”甚至藐视皇权 , 他 , , 们明显不是现实生活中清官的写照 , 而是民众愿望 的化身 ,寄托着民众朴素的民主思想 。因此 ,在这些 以清官为主角的剧作中 , 结局必然是大团圆 。因为 剧中所有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为刻画清官形象服务 的 ,换句话说 ,清官的出现是剧作中冲突解决的必然 条件 ,而这一冲突的最终解决又是清官形象的最终 完成 ,二者具有互动关系 。 鲁迅先生指出 “必令 ‘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 , [ 2 ] ( P220) 者 ,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 。 毋庸讳言 , 大团 圆结局的确蕴涵着自欺欺人的国民性 , 但是这是理 性的批评家的职业话语 , 普通的老百姓是不会想到 这些的 ,他们生活在赤裸裸的现实中 ,整天被无奈和 痛苦所包围 ,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享受 ,而这样的 结局正符合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欣赏习惯 。假如把赤 裸裸的现实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舞台上 , 那么它只 能是生活的再现 ,只会让多灾多难的普通百姓更加 沉浸在痛苦的煎熬之中 ,这样 ,戏剧也就失去了它的 娱乐功能 。如果善意的欺骗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 悲哀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生活在悲哀之中而不希望 有一点善意的欺骗呢 ? 受众对于美好理想的期待心态 , 使团圆沉淀在 戏剧接受者的心理结构中 ,他们对于团圆的向往 ,使 得戏剧无论有着怎样或悲伤或喜悦或愁怅的故事情 节 ,最终大都会走向团圆 。以才子佳人剧为例 。鲁 迅先生曾在他的 《论睁了眼看》 中深刻地指出 “我们 : 都知道 ‘私订终身’ , 在诗和戏剧或小说上尚不失为 美谈 ( 自然只以与终于中状元的男人私订为限 ) , 实

际却不容于天下的 , 仍然免不了要离异 。明末的作 家便闭上眼睛 ,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 , 说是 : 才子 及第 ,奉旨成婚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经这大帽子 来一压 ,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 , 问题也一点没有 了 。假使有之 ,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 ,而决不在 ( 婚姻制度的良否 。[ 2 ] P219) 这段话尽管是针对小说而 ” 言 ,但对于戏剧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应该指出的是 , 鲁迅的这一段话是对这种大团圆结局的客观论述 , 我们不能据此说他一概否定大团圆的结构 。 在 《西厢记》 ,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虽然一波三 中 折 ,令人垂泪 ,但最后张生高中头榜 ,美满完婚 ,遂了 人愿 。有论者以张生和莺莺反封建的不彻底为借 口 ,认为 《西厢记》 的大团圆结局是失败的 。仍然像 前面所说的 ,这只是论者的观点 ,它不能够代表大众 的审美品位 。在现实中 , 自由恋爱遭受到重重阻力 可能会奄奄一息 ,甚至劳燕分飞 ,而戏剧的大团圆为 观众留下了美好的期待 ; 况且剧中的主人公不可能 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们也属于封建社会的一员 。 而作家与观众也不可能摆脱当时的视会现实 , 站在 今人的立场上高扬反封建的旗帜 。对于观众来说 ,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面貌 , 这就是他们的审美期待 。 “学而优则仕” 的思想不可能沉寂在人们思想的某一 角落 ,老夫人 “不招白衣女婿” 的家训使观众暗中为 张生用劲 , 因为金榜题名是解决矛盾的惟一途径 。 因此 ,在观赏戏剧时 ,人们往往对戏剧中的男女主人 公充满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 的美好祝愿 , 甚至还会 不自觉地浮想联翩 ,把自己想像成为多情的主人公 , 充满了对幸福的憧憬 。他们已经把自己的某种愿望 寄托在了自己喜爱的主人公身上 , 不希望主人公有 厄运 ,大团圆结局正是他们愿望的实现 。如果戏剧 脱离了大众品位 ,反其道而行之 ,观众就会有一种失 落感 ,造成审美心理的不满足 。 三、 大众品位 : 全社会长期培育的心理定势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 这种直观的交流形 式使得剧作必须关注大众品位 ,只有符合大众品位 , 剧作才能被认可 ,作品与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 如果一个剧作家因为没有顾及观众的接受心理而创 作出了其他结局的作品 , 他虽可能具有文学史的意 义 ,但有可能会受到观众的排斥 。这可以从著名京 剧演员谭鑫培的表演经历窥见一斑 , 谭鑫培善演悲 剧 ,他所唱的戏不仅被骂为 “亡国之音”而且连其自 , 身也被人攻击 。所以 ,作家为了作品行世 ,必须迎合 大众品位 ,既然大众喜欢大团圆 ,剧作家就应该乐于 去描写大团圆 ,即便忠于生活的真实 ,写出了现实中
129

的矛盾 ,写出悲剧 ,也要念念不忘加上一个光明的尾 巴。 需要大团圆结局的大众品位具有深层的心理基 因 。儒家思想长期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心灵 , 大团圆 结局正好中了 “中和” 的规矩 , 怨而不怒 , 哀而不伤 。 儒家的 “中和” 之美是大团圆心理在美学理想上的体 现 ,相信宿命论则是大团圆心理的基石 。 “善人必令 其终 ,而恶人必罹其罚 , 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 也 。[ 1 ] ( P213) 因此 ,在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处 , 多 ” 数请出皇帝或清官主持公道就是必然的 。而老庄思 想使中国人的心理渗进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 道家演 变为道教之后 ,神仙方术之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就更 大了 。道教宣扬的神仙长生不老 ,法力无边 ,能圆满 解决人间一切矛盾 。神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 帝是全知全能的化身 ,能洞察人世间的一切冤情 ,由 他来解决悲剧矛盾就有了某种必然性 。在许多大团 圆结局的戏剧中 , 是由玉皇大帝出面主持正义的 。 与儒道思想相比 ,佛教思想更能迎合引渡超生的心 理 ,所以其传入后就很快风靡全国 , 上至皇帝大臣 , 下至普通百姓 ,都对佛顶礼膜拜 。佛教用灵魂不死 、 因果报应 、 三世轮回等一整套教义 ,对儒家没有正面 回答的天命作了直截了当的回答 , 而民间佛教又在 道教天界的基础之上加上了系统的冥界 , 许多大团 圆的结局 , 都有佛教的因果报应要素 。如 : 李梅实 、 冯梦龙 《精忠旗》 中所谓 “万事劝人休碌碌 ,举头三尺 有神灵” “作善降之百祥 , 作恶降之百殃” , “人恶人 , 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在儒 、 等 道的基础之 上 ,佛教把中国人大团圆的心理建造成了一座金光 灿烂的迷宫 。么书仪指出 , 大团圆结局适应了在长 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 、 以维护封建宗法关系为美 德的伦理观念 ,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仕宦和婚姻 [4 的追求 ,它实际上是虚幻的情感表达 。] 始困终亨 、 始离终合的大团圆结局 ,并不是哪儿 提出来的统一要求 , 而是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需 要 。惟有如此 ,观众才能看得舒服 ,他们痛苦的情感 才能得到宣泄 ,他们的心灵才能得到慰藉 ,戏剧才有

出路 。观众对悲剧结局的否定 , 形成一股期待大团 圆结局的心理潮流 , 作家和艺人为了满足观众的要 求 ,被观众期待欲所驱动 , 对悲剧结局进行修改 , 这 是对观众心理的顺应 。 “始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离者 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亨”于是 ,几乎所有的古典悲 , 剧都纳入了大团圆的轨道 。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有 一次演出明传奇 《清风亭》天马上要下雨 ,戏院主为 , 让观众早点回家 ,演到张元秀夫妻惨死时就准备收 场 ,没想到观众非要做官不认父母的张继宝死在台 上不可 ,于是 ,只好匆匆演出雷击张继宝 。此时大雨 倾盆而下 ,观众跋涉于泥泞之中 ,但是他们感到十分 满足 。可见脱离了这样的大众品位 , 戏剧便没了观 众 ,没有了观众 , 戏剧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 值。 大团圆是美好的 ,人人都希望大团圆 。既然 “团 圆之趣” 能在一个时代这样盛行 ,它的存在就是合理 的 ,也是合适的 。自欺欺人的国民性也好 ,乐天精神 的体现也好 ,这都是戏剧研究者的批评术语 ,并无法 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客观的文学现象 。应该说 , 这种 现象的存在 ,是普通受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 向的要求 ,它寄托着受众对正义的渴望和美好未来 的憧憬 。因此 ,对于这样的艺术结构 ,不能简单地用 一种既成的传统观念来抑制 ,否则 ,便是对文学样式 多样化原则的背离 。 参考文献 :
[ 1 ] 王国维 . 红楼梦评论 [ A ] . 王国维文集 : 第 1 卷 [ M ] . 北

京 : 燕山出版社 ,1997.
[ 2 ] 鲁迅 . 坟 ?论睁了眼看 [ A ] . 鲁迅全集 : 第 1 卷 [ M ] . 北

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 石君宝 . 曲江池 [ A ] . 臧晋叔 . 元曲选 [ M ] . 北京 : 中华书

局 ,1958.
[ 4 ] 么书仪 . 谈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 [J ] , 文学遗产 ,1983 , ( 2) .

[ 责任编辑   刘剑涛 ]

On Publ ic Taste and H appy E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 A n y an g I nsti t ute of Technolog y , A ny an g 455000 , Henan , Chi na)
Abstract :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is a kind of t heat ricals. This visual communicating way makes t he dramatist s pay mo re attention to t he p ublic taste. Only when co nfo rming to t he p ublic taste , can t he drama be app roved. The happ y ending is t he spirit being demanded by t he p ublic , so t he dramatist s are willing to describe t hat . This is t he existence value of t he drama , and it is also t he reflection of t he literary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 : classical drama ; aest hetic standards ; p ublic taste ; happy ending

130

S HAN Yo u2fang



  本文关键词: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90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c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