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3仪式剧到观赏剧

发布时间:2016-11-24 09:26

  本文关键词:从山西仪式剧的演出形态看中国戏剧的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从仪式剧到观赏性戏剧

——以武安《捉黄鬼》为例兼论及可能性

李 珍

摘 要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戏曲应该分为仪式戏剧和观赏性戏曲两大体系①,但是,从仪式剧到观赏性戏剧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传承与发展呢?本文以《捉黄鬼》的改编为例从魔术从未消减、文化功能上的相似性、演出主体的相似性、与民俗的关系四个方面论证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仪式戏剧 观赏性戏剧 傩戏 捉黄鬼 平调 落子

傩戏捉黄鬼、武安落子、武安平调同属武安戏曲范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试图将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于一剧。于是《邯郸三项“非遗”同聚<捉黄①王兆乾:《仪式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载《民俗曲艺》(台湾)第130期,2001年提出中国戏剧应该包括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两大部分;黄竹三:《从山西仪式剧的演出形态看中国戏剧的特点》,载《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把中国戏曲分为“盛演于城乡舞台上的观赏性戏剧和植根于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的原生态戏剧两大类型、两大体系”。其余另有若干谈及仪式剧和观赏性戏剧的文章均为描述性文章,此不赘举。

鬼>》应运而生,文章指出“近日,来自河北省文艺界的多位专家、知名导演、编剧汇聚一堂,对以傩戏《捉黄鬼》为题材的平调落子剧《捉黄鬼》剧本进行研讨,专家对该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①并表示,“该剧本敲定后,将由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将其搬上舞台,由该团国家一级演员王红担纲主演。”②

2008年11月3日邯郸市文体局组织了武安平调落子《捉黄鬼》剧本研究会,与会专家对以傩戏《捉黄鬼》为题材的平调落子剧《捉黄鬼》剧本进行研讨,对剧本的结构框架、历史背景、人物命运、舞台呈现形式等提出了很好地建议和意见,认为此举为宣传、保护、传承平调落子和傩戏开辟了一个新途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探索,也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新尝试。但经多方调查因编剧与制片方之间出现了纠纷,这出令人期待的好戏一直未登上舞台。虽然从提议到现在仍不见成果,但笔者认为《捉黄鬼》从仪式性戏剧到观赏性戏剧仍有很大的可实施性。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傩戏、目连戏研究一度成为学界热点,尤其是1991年起,由王秋桂教授主持的对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的田野考察项目的实施,戏剧发展由娱神而至娱人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黄竹三老师把中国戏曲分为“盛演于城乡舞台上的观赏性戏剧和根植于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的原生态戏剧两大类型、两大体系。”③王兆乾先生也提出,中国戏剧应该包括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两大部分④。

一般认为,观赏性戏剧的概念类似于王国维所谓的“合语言、动作、歌唱,以演艺故事”的真戏剧⑤,它包括了杂剧、南戏、传奇和各种地方戏等戏曲样式,具有虚拟性和程式化等特征,而仪式性戏剧包括赛戏、傩戏、目连戏等,具有不能脱离祭祀仪式、戏内戏外交叉、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主要供神灵享用同时娱人等特点⑥。从时间上看,对于仪式性戏剧早于观赏性戏剧学界基本达成共识。本文所要论述的仪式性戏剧和观赏性戏剧即是上述学者之论述,故,①《邯郸三项“非遗”同聚<捉黄鬼> 》载《邯郸日报·数字报》2008年4月18日。

② 同上。

③ 黄竹三:《试论中国戏剧表演的多样性》,载《戏剧研究》(台湾)2008年第2期。

④ 王兆乾:《仪式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载《民俗曲艺》(台湾)第130期,2001年。

⑤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⑥ 黄竹三:《从山西仪式剧的演出形态看中国戏剧的特点》,载《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

武安傩戏《捉黄鬼》属于仪式性戏剧,武安平调落子属于观赏性戏剧。

一、从仪式剧到观赏性戏剧魔术从未消减

三个剧种汇聚一出戏这种尝试虽然在全国不多见,但2009年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的成功演出为《捉黄鬼》的变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可供借鉴:以地方戏武安平调落子为核,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魔术、杂记、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全新演绎了千年传说黄粱美梦的故事,这是古代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多种技艺的精彩呈现,相信《捉黄鬼》也能行。

实际上,“巫傩与杂记、魔术有很深的渊源关系”① 。“巫傩的这种异乎寻常的巫术和驱傩技艺,大多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它的核心除武舞之外,大抵是原始杂技、幻术(魔术)的技巧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些原本是为了祈神、娱神的技能逐渐演变成了后世娱人的艺术。也就是说,巫傩为杂技、幻术艺术的起源与形成提供了原始的资料、技法、技巧、神秘的表现形式与想象空间。因而可以说,巫傩是杂技幻术的直接来源之一。表明在诸多的表演艺术中,杂技、魔术与巫傩的关系是最密切和久远的。”

《捉黄鬼》的最后环节是黄鬼被铁链锁住押到判官台前受审,阎王对其判处破肚抽肠之刑。最后黄鬼被押上五十米外的行刑台上,在滚滚浓烟中,被大鬼、二鬼挥刀弄叉破了肚抽了肠,大鬼二鬼速至阎王台禀报阎王处置黄鬼大功告成,演出道子便回村街庆贺捉黄鬼的胜利。既然参加“ 捉黄鬼”祭祀和演出的人员以及其他协助人员都是由特定的家户派出②,那么黄鬼的扮演者一定是活生生的人,虽在“戏中”遭受抽肠剥皮的酷刑但不会丧命,这即是傩戏吸收魔术杂技所创造的超长技艺而使其活动显得更加玄妙和神秘。

重新编排的《黄粱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它以现代化的戏剧语言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化表演:剧中吕洞宾从空中为卢生抓来枕头;在公主和卢生的婚礼上,头上戴的花自动绽放;吕洞宾用魔术为卢生从画中变来了古代四大美女,但待到卢生急吼吼地扑上去,美女们却“嗖”地一下变没了;卢生的魂魄在地狱① 徐庄、傅起凤:《杂技魔术与巫傩文化》,载《赛社与乐户论集》(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2月。

② 陈琼:《目击武安傩仪“捉黄鬼”》,载《民族论坛》第14页。

的遭际则借用了现代的声光科技;“吃不完的珍馐花不完的钱,摆不完的阔气弄不完的权,听不完的颂歌收不完的礼,享不尽的富贵,过不完的华年!”当一本正经的官员一边跳着“螃蟹舞”一边集体念出这段rap丑态毕露时,观众的笑声与掌声更是热烈。多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运用使得整个舞台充满时代气息,把主人公卢生的生死福祸表现得淋漓尽致。各地观众在欣赏平调落子这个产自邯郸的地方戏时感觉没有任何障碍,自然活泼的表演拉近了戏剧和观众的距离。①

这给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带来一种启示,经过了重新编排和诠释,加入进创意元素后旧剧就重新焕发了艺术价值和生命力。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人的欣赏品味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完全的守旧只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现代人抛弃,被市场淘汰。只有遵循常变常新的艺术规律,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使传统的戏剧文化得以传承发展。这是将街头哑剧“捉黄鬼”搬上舞台的真实借鉴。

二、文化功能上的相似性

无论是傩戏还是平调落子都是既娱神又娱人并且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不会因为演出形式的变化而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和功能。

“我国戏剧的起源并不晚??从原始时代的祭神歌舞仪式中早已萌芽了。②”可见,戏曲在一出现就具有娱神的功能。

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是大型社火傩戏,其形式古老,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是武安市固义村的一种春节风俗,在每年正月十五表演,寓意为除旧迎新,褒善贬恶,崇尚礼仪孝道,整个演出中既有祀神驱傩等仪式, 又有社火表演以及队戏、脸戏、赛戏等多种戏剧形式的演出, 属于仪式戏剧,其中以《捉黄鬼》为主。《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属队戏范畴,其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对象黄鬼③。

武安傩戏《捉黄鬼》演出之前在正月十四早上就请神,把龙王请到仙殿里,①郭慧丽:《平调落子<黄粱梦>的创新与发展——兼谈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载《大舞台》第34页

② 张庚、郭汉成:《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剧出版社,第30页。

③陈琼:《目击武安傩仪“捉黄鬼”》,载《民族论坛》第14页。


  本文关键词:从山西仪式剧的演出形态看中国戏剧的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90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