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孙惠柱简介

发布时间:2017-03-09 20:51

  本文关键词: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戏剧艺术》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兼任世界一流学术刊物《戏剧评论》(纽约)特约编辑(1988年起)及该刊中文版《人类表演学系列》主编(2007年起),英国《戏剧与表演研究》(全英大学戏剧系学会会刊)顾问编委(1999年起),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起),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戏剧影视广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7-2011)。

  1969年初中肄业去江西山区插队,70年代中开始业余戏剧创作,74年进江西高安师范学校,76年回农村教书,77年高考进大学中文系,79年跳级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读研究生,81年获文学硕士留校。84年赴美留学,85年获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人文硕士(文学与戏剧),90年获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博士。

  1989年起先后在北美四所大学全职任教(多伦多约克大学89-90,北岭加州州立大学90-92,波士顿塔夫兹大学92-95,明尼苏达马开勒斯特学院96-99);教授以西方戏剧为主的世界戏剧史、文学、理论、剧作、表演等课程;自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并常任导演。99年回国效力。

  

  所写中英文剧作曾在上海,北京,纽约,波士顿,夏威夷,新加坡及东京等地演出,包括:

  

  《挂在墙上的老B》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王晓鹰等导演,84-85年,巡回到天津、上海等地;新加坡生活剧社,85年。

  《中国梦》(与费春放合写)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黄佐临等导演,87-88年,文化部特邀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荣誉演出,应邀访新加坡、南京、无锡等地;纽约外百老汇(英文),87年;波士顿大学,88;东京阿里斯托芬剧团(日文),89年。

  《明日就要出山》纽约泛亚剧团(英文),本人导演,87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世界级大师理查·谢克纳导演,89年。

  《中国孤儿汉雷》(与费春放合写),夏威夷大学(英文),90年。

  音乐剧《香格里拉传真》(与费春放合写),明尼苏达巫剧团(英文),98年。

  翻译美国剧作《娜当那的灵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史可工作室,99年。

  《生日谋杀案》(与费春放合写),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2年。

  《秋千情人》(与费春放合写),上海演出家协会艺术团,,2002年。

  为中央电视台创作八集电视连续剧《胖墩小队》(与谢菁合写)2000年拍摄完毕,2001年3月播出。

  《神仙与好女人》(中英文双语话剧)上海戏剧学院和纽约巴德学院联合演出,2003年10月(纽约),2004年1月(上海)。

  《心比天高》(与费春放合写的越剧,取材于易卜生)杭州越剧院,2006年,杭州、北京、上海,奥斯陆易卜生国际戏剧节;巴黎中国戏曲节,2007年11月。

  导演作品(均为英文)除自己的剧作外,还有瑞士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95年),美国豪瑞乌兹的《排队》(96年)和林内的《异教山沟》(97年),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98年),在新加坡实践戏剧学院专业演员研究训练班导演毕业大戏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2005年),在塔夫兹大学与范益松联合导演京剧风格的《奥赛罗》(94年)。

  

  著作:

  

  《话剧结构新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戏剧的结构:叙事性结构和剧场性结构》(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3年),

  学术散文集《感悟美国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戏剧的结构与解构》(台北书林出版公司,2006年),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商务印书馆,2006年)。

  

  在中、美、加、英、俄及新加坡、香港、台湾发表中英文论文一百余篇,包括: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三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戏剧艺术》82/1,入选王朝闻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卷》等四种论文集),

  《话剧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实验》(与丁罗男合写,《文学评论》82/2),

  《黄佐临的戏剧观》(与龚伯安合写,《戏剧艺术》83/4),

  《论戏剧表演的四种方法》(《文艺研究》84/5),

  《美国的导演和剧作家之争》(《外国戏剧》85/2),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中国舞台上及其美学意义》(台北《文星》86/11;英文,董保中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戏剧》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87年),

  《三大体系在中国剧坛及其美学意义》(北京《戏曲研究》第29辑)

  《观演关系与社会效果》(英文,新加坡《表演艺术》89/5),

  《舞台与生活之间的模糊界线:中国的“贫困戏剧”》(英文,陆润棠编《中西比较戏剧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0年),

  《纪君祥<赵氏孤儿>,伏尔泰<中国孤儿>及莎士比亚<汉姆雷特>比较》(英文,佛罗里达大学编《文本与演出》92年),

  《世界华人戏剧:传统与革新》(英文《戏剧评论》94/2),

  《面具还是面孔:四个作品的文化身份分析》(英文《戏剧评论》94/4)

  《大众传媒时代的后布莱希特戏剧》(《戏剧艺术》94/4;英文《国际布莱希特学会通讯》97/1),

  《罗马圆形剧场的联想》(《戏剧艺术》95/4),

  《电脑时代的影视和戏剧》(上海《海上文坛》95/10),

  《美国家庭剧与家庭价值观的悖论》(北京《戏剧》95/4)

  《<中国梦>:东西方文化的戏剧性对话》(英文,Patrice Pavis编《跨文化表演读本》伦敦Routledge出版社96年)

  《毛猿的喜剧与人的悲剧:奥尼尔过时了吗?》(廖可兑编《奥尼尔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97年),

  《政治表演与国际传媒》(英文《戏剧评论》97/4)

  《娜拉的男人走了以后怎么办?》(《戏剧艺术》98/3),

  《周信芳》、《袁雪芬》、《裴艳玲》(牛津大学出版社英文《国际舞蹈大百科全书》,主编Selma Jeanne Cohen,1998)

  《戏剧电影电视剧在美国文化中重新定位》(《戏剧艺术》98/5),

  《中国戏曲表演的悖论》(英文,剑桥大学出版社《新戏剧季刊》99/1),

  《重在表演:社会表演学导论》(《戏剧艺术》99/3),

  《话剧的大与小》(长春《戏剧文学》99/12)

  《一个古老故事的超越当代的意义》(《戏剧艺术》2000/3),

  《论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脸谱》(《戏剧艺术》2000/4),

  《跨种族表演的魅力与问题》(英文《戏剧评论》2000/4)。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戏剧艺术》2001/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

  《西方不同政见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英文,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2001/1)

  《欧美戏剧市场运作的三种模式》(《文艺研究》,2001/3),

  《娜拉走了以后去哪里——评跨文化的〈玩偶之家〉》(王宁编《易卜生与现代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戏剧艺术》2002/1)

  《看戏、游乐与托夫勒的“体验业”》(《文景》2002/3)

  《中文系与写作》(《文景》2002/4)

  《后现代——戏剧?》(《文景》2002/5)

  《新世纪的戏剧与体验业——兼与朱寿桐先生商榷》(《文汇报》2002/8/17)

  《解释者与合作者——从阐释学看导演的创造》(《戏剧艺术》2003/1)

  《<波斯人>、战争、东方主义》(《文景》2003/4)

  《美国人的国家剧院梦》(《上海戏剧》2003/11-12)

  《戏剧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戏剧艺术》2004/1)

  《西方文化批评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04/1)

  《“细菌”和“营养品”》(《文汇报·文艺百家》2004/1/18)

  《<狮子王>与世界新秩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1)

  《西方人的<蝴蝶夫人>情结》(《东南大学学报》2004/6)

  《战争、灾难与美国戏剧》(《文景》2004/7)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文汇报·每周演讲》9/19/2004)

  《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兼评亨廷顿和赛义德的文化理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暴风雨>和殖民叙事》(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05/1)

  《盛大的节日,集体的思辩——希腊戏剧的启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1)

  《阿瑟·米勒——充满悖论的戏剧大师》(《文景》2005/2)

  《跨文化戏剧展现东西方文明冲突》(上海社科院《社会观察》2005/3)

  《<图兰多>与东西方性别之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社会表演学与人类表演学: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戏剧艺术》2005/3)

  《传统·历史学·人类表演学》(《文景》2005/7)

  《犹太母题遮蔽下的同性之爱——<威尼斯商人>的文化冲突》(《社会观察》2005/8)

  《白领话剧:一种新的商业戏剧》(《文汇报·文艺百家》2005/8/28)

  《创意产业之创意何来?》(北京《艺术与设计》2005年第八期)

  《戏剧的快乐与沉重》(上海《文景》2005/11)

  《<奥赛罗>与京剧:双向的文化借用》(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6/1)

  《社会表演学与和谐社会》(《解放日报·思想者》2006/4/2)

  《连接台北、上海和西方的马拉松轮回——从赖声川的<如梦之梦>说起》(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6/2)

  《易卜生与比昂逊:文学的生态平衡?》(《文景》2006/7)

  《黄佐临的客观写意说》(《文景》2006/10)

  《全球化与上海的跨文化戏剧》(《社会观察》2007/3)

  《话剧百年的时尚风景》(《社会观察》2007/5)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文景》2007/10)

  《喜剧的新路与话剧的繁荣》(《戏剧艺术》2007/6)

  《警惕红卫兵思维——论人类表演学是否帝国主义》(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7/4)

  《规范VS自由: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讨》(《人类表演学系列:平行式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解放日报·思想者》2008/3/30)

  

  在美、中、新加坡多家报纸杂志发表的英、中文专栏评论包括:

  

  《中国要对话,不要教训》(明尼阿卜勒斯Star Tribune,97/3/10)

  《大家都上大学,谁来挖沟?》(克利夫兰Plain Dealer,97/5/28等六家美国报纸)

  《难道中国在对美国以毒攻毒?》(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7/17)

  《美国人可以向亚洲学生学习》(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10/14)

  《美国大学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12/28)

  《〈悲惨世界〉与戏剧教育》(《文汇报·文汇时评》2002/6/26)

  《多一点公益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2/7/31)

  《〈悲惨世界〉与文化产业》(《上海商报》,《新疆经济报》2002/10/26)

  《文艺评奖为什么?》(《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8/1)

  《草根文化的意义》(《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8/19)

  《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兼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言》(《文汇报》2003/9/14)

  《艺术节的意义在于文化的公共性》(《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10/27)

  《终极戏剧:中国人如何直面自己?》(《上海壹周》2004/7/14)

  《端午的拯救和传统的发明》(《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6/10)

  《大学还应是社会的创意孵化器》(《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8/18)

  《创新:对话文化挑战独白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11/28)

  《从儿童戏剧的参与性看都市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6/11/3)

  《社区文化考量城市生活质量》(《文汇报·文汇时评》2007/5/8)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9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