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河洛大鼓及其传承艺人的考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04:06

  本文关键词:河洛大鼓及其传承艺人的考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河洛大鼓是我国传统曲艺音乐品种,也是河洛地区独特的说唱艺术瑰宝,在其传承的百年历史中,不断革新发展,吸收了河南当地多种艺术品种,集多种传统音乐元素于一身,是研究中国传统说唱音乐宝贵的“活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现今,河洛大鼓发展已经历六代传承人,但大多数艺人早已谢世,尚在世的艺人大部分迫于生计不再从事大鼓表演,传承堪忧。因此梳理河洛大鼓各代传承人的资料及现状,总结河洛大鼓代代传承发展的历史经验,对现今河洛大鼓的保护以及说唱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对传承艺人的保护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章节: 一.河洛文化中的河洛大鼓 河洛文化是以河洛地区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文化,是集河洛地区众多文化精髓于一身的智慧结晶体。本章笔者通过河图洛书、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三个方面,对孕育河洛大鼓的河洛文化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二.河洛大鼓的活态传承 河洛大鼓形成至今,经历了萌芽——发展——壮大——新时代的漫漫长路。如今,河洛大鼓已发展了六代传承艺人,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与考察河洛大鼓的音乐形态、表演方式及乐器伴奏,特别是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采访,挖掘了河洛大鼓代与代之间不断传承容纳的新音乐元素,并结合资料梳理与本体分析,力求真实客观地呈现河洛大鼓的传承轨迹。 三.河洛大鼓的生存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对河洛大鼓艺人的分布现状、表演市场和传承方向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当今河洛大鼓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和新艺人的匮乏,河洛大鼓的生存发展现状越来越令人堪忧。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护、延续河洛大鼓传承艺人,只有将这种活态传承发展下去才能真正实现河洛大鼓的保护。
【关键词】:河洛大鼓 传承艺人 河洛文化 生存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一.本课题的缘起及价值意义8-9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梳理9-12
  • (一) 辞典、集成、方志类9-10
  • (二) 专著类10-11
  • (三) 期刊、学位论文类11
  • (四) 网络资料11-12
  •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阐述12-14
  • (一) 田野实地考察法12
  • (二) 音乐形态分析法12-13
  • (三) 多学科方法交叉13-14
  • 第一章 河洛文化中的河洛大鼓14-24
  • 第一节 河洛文化一粒遥远而神秘的种子——河图洛书16-20
  • 第二节 河洛文化的两大文化摇篮——洛阳、偃师20-22
  • 第三节 河洛大鼓的文化养分——河洛民俗文化22-24
  • 第二章 河洛大鼓的活态传承24-59
  • 第一节 碰撞催生——以吕、段、胡为代表的第一代创始人27-37
  • 一.河洛大鼓第一代创始人27-30
  • (一) 吕禄(1881——1958)27-28
  • (二) 段炎(1869——1943)28
  • (三) 胡南方(约 1881——1961)28-29
  • (四) 李富路(1891——1974)29-30
  • (五) 高廷章(约 1877——1936)30
  • 二.碰撞中萌芽——河洛大鼓的形成30-37
  • 第二节 吸收成长——以张天培为代表的第二代传承艺人37-43
  • 一.河洛大鼓第二代传承艺人37-40
  • (一) 张天培(1894——1970)37-38
  • (二) 陆明智(1902——1988)38-39
  • (三) 叶刺猬(1901——1956)与段文标(1905——未详)39-40
  • 二.吸收中成长——河洛大鼓的发展40-43
  • (一) 新时代书目的创编40
  • (二) 表演形式的革新40-41
  • (三) 河南坠子的融入41-43
  • 第三节 融合壮大——以程文和、崔坤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艺人43-50
  • 一.河洛大鼓第三代传承艺人43-45
  • (一) 程文和(1915——1974)43-44
  • (二) 崔坤(1916——1995)44
  • (三) 陆庚照(1922——?)44-45
  • 二.融合中壮大——河洛大鼓的鼎盛45-50
  • (一) 表演形式的进一步融合发展45-46
  • (二) 多种戏曲音乐元素的融汇贯通46-50
  • (三) 器乐伴奏形式的革新50
  • 第四节 创新发展——以陆四辈、尚继业为代表的第四、五代传承艺人50-59
  • 一.河洛大鼓第四、五代传承艺人50-53
  • (一) 陆四辈(1942——)50-51
  • (二) 尚继业(1943——)51-52
  • (三) 段界平(1945——2007)52-53
  • 二.创新中发展——河洛大鼓的新时代53-59
  • (一) 河洛大鼓“说”的完善和创新53-56
  • (二) 河洛大鼓“唱”的完善和创新56-58
  • (三) 主奏乐器的完善和创新58-59
  • 第三章 河洛大鼓的生存发展现状59-66
  • 第一节 河洛大鼓艺人的现状调查59-63
  • 第二节 河洛大鼓表演市场的现状调查63
  • 第三节 河洛大鼓传承体制的现状调查63-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3
  • 附录 A 照片73-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丽;;浅谈河洛大鼓的生存现状和保护工作[J];东方艺术;2011年S2期

2 康红许;;河洛大鼓社会传播态势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庆勋;;浅析河洛大鼓的艺术形态及传承[J];大舞台;2011年07期

4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黄莉丽;河南曲剧唱腔音乐试探[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马春莲;洛阳河洛大鼓音乐调查报告[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刘英丽;;河洛大鼓的发展取向及其社会教育功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9 薛瑞泽;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林乐飞;;还愿仪式音乐的功能性探析——以河洛大鼓“还愿书”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本文关键词:河洛大鼓及其传承艺人的考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7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c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