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古代优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05:01

  本文关键词:古代优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优谏与优人紧密相关,且是在中国史书上长期失语的优人最为出彩的一面。清末往后,关于优人的研究逐渐增多,而且比较深入,而对于优谏的研究,则始终比较少,并且多是选择一个侧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优谏作一个全面的梳理,让优谏这一被忽视的现象得到较为深入的探讨。任二北先生的集录的《优语集》收录了中国正史、野史及其他典籍中的多数优语,因此成为本文的基本材料。本文从优谏形态的演变过程、优谏的语言艺术、优谏的对象及内容、优人群体的一些代表性特征等方面对优谏进行研究。早期的优谏,处于一种临场顺事而发的状态下,以语言为主要进谏手段。到了发展期,则演变为为谏一事而演一剧,谏语则融入表演台词中,成为表演一部分。到了变异期,优谏则整体溶入已有戏曲,通过临场改词的方式进谏。优谏的对象也经历了一个扩展的过程,早期的优谏对象几乎都是君王,至唐,才扩展到大臣贵族身上,到了明清,社会各色人也进入优人讽谏的视野范围内。优谏的内容也与优谏对象紧密相关,以君王为讽谏对象时,所谏内容多为君王身侧之事;以大臣贵族为讽谏对象时,所谏内容则多为贪污、政策或行为失当、民生疾苦等;以社会各色人为讽谏对象时,所谏内容则是各色世相。优谏的语言技巧极为丰富,大致有反讽、顺水推舟、谐音双关、隐语等几种。优谏的对象主要以君王大臣为主,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本身地位低下是优人被忽视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位卑不忘国,且极富仁义之心。对优谏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挖掘,对解决我们现实社会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优谏 优人 表演 语言艺术 《优语集》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809.2;K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4
  •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3
  • 1、早期研究9
  • 2、中期研究9-11
  • 3、近期研究11-13
  •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13-14
  • 第一章 优谏形态的演变14-24
  • 1.1 优伶与优谏14-16
  • 1.2 优谏的历史演变形态16-22
  • 1.2.1 优谏的起源形态——临场顺事而发16-18
  • 1.2.2 优谏的发展形态——为谏一事而演一剧18-21
  • 1.2.3 优谏的变异期——融入已有戏曲21-22
  • 1.3 小结22-24
  • 第二章 优谏对象与内容24-35
  • 2.1 君王——身侧之事24-27
  • 2.2 官员——贪污、政策或行为失当、民生疾苦27-33
  • 2.3 社会各色人等——各色世相33-35
  • 第三章 优谏的语言艺术35-45
  • 3.1 历代谏语分类表35-37
  • 3.2“顺水推舟”在谏语中的使用37-38
  • 3.3 隐语38-39
  • 3.4 谐音双关39-41
  • 3.5 明讽与反讽41-43
  • 3.6 其他艺术手法43-45
  • 第四章 优谏之优伶特征45-52
  • 4.1 古优简述45-47
  • 4.2 优人代表特征:滑稽47-48
  • 4.3 优人代表特征:机智48-49
  • 4.4 优人群体特征之一:地位卑微49-50
  • 4.5 优人群体特征之二:仁义50-52
  • 余论 史家视角下的优人及优谏52-59
  • 5.1 正史关于优人的记载52-53
  • 5.2 野史关于优人的记载53-54
  • 5.3《史记》关于优人优谏的记述54-56
  • 5.4《伶官传》关于优人优谏的记载56-57
  • 5.5 小结57-59
  • 参考文献59-61
  • 致谢61-62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62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初红;古代优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古代优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7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7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