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清代北京梨园花谱:文本、性质与演变

发布时间:2017-03-29 06:11

  本文关键词:清代北京梨园花谱:文本、性质与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类被称之为梨园花谱的文献。“花谱”一词最早指记载、品评花卉的籍录,后来也被用于指称品评妓女的专书,清中期以后,花谱在北京开始用于指称由士人专门撰写的与伶人有关的梨园著作。以往对梨园花谱的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史料进行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即使有针对花谱内容、书写形式、性质等方面的探讨,也多停留于文本介绍层面。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核心,除对其进行版本源流、内容、成书时间等方面的考订之外,还借鉴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将花谱视为一类系统的文本进行考察,从而回答这类文本为何会在清代中后期的北京大量涌现,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研究发现,梨园花谱的出现延续了早期植物学花谱中的“品鉴”传统,其在对品鉴对象的书写方式及形象塑造上,也与品妓花谱一脉相承。大部分花谱作者都是外地人,且多为南人。他们的身份十分多样,既有为了科考或游学而留寓北京的举子,需次来都等待实职的候补官员,在京担任闲差的小京官,亦有仕途无望、科场失意的文人。写作花谱不仅是为了娱乐消遣、商业售卖,亦不单单因钟情某伶而为之立传传名,更多地是希望将其作为媒介,藉此交游,建立庞大的交游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产生“名”的社会效应。这种“名”,既可以帮助作者获取一定政治方面的资源,亦可以为作者塑造一个与科举功名相当的社会身份。般而言,花谱创作完毕后会先以抄本的方式在文人圈中流通,不过,由于求名心理以及书坊主商业性的介入,亦有一些花谱尚未完稿便付梓出版。花谱给作者带来的各种实用价值在流通中得以实现,而随着印本的售卖,花谱的流通不再局限于文人阶层,辐射范围也由北京扩大到了其他区域。梨园花谱的创作还受到了当时北京的城市空间格局、政治秩序、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成为了士人往来重要据点,而商业发达的经济条件、繁荣的戏曲演出市场,也让这里成为了名优云集的戏曲中心。戏园子的兴起与流行,听戏阶层的扩大,让重色相轻曲艺成为伶人的主要表演方式,也让男旦逐渐成为梨园的主角,从而聚集一大批可供士人鉴赏的“美色”。分城而治的政策让宣南地区形成了士人与伶人杂处的居住状态,郊外的景点为士人提供了出游空间,此种特殊的城市空间格局也影响了士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士人与伶人的往来。花谱创作过程中不但要面对来源于士人之间的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外部的非士人群体的竞争。士人与伶人隶属关系的解除,商品经济发达促进商人群体的崛起,这一切都在改变着传统的浪漫化、理想化的士优关系。为了重建士人的社会文化地位,找回失落的士人文化价值,士人在品鉴伶人、撰写花谱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书写策略,以此强调士人品味,建构与商贾豪客等俗流的区别。
【关键词】:清代 北京 梨园花谱 品鉴 士优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9
  •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8-10
  • (二) 研究综述与学术评价10-17
  • (三) 史料来源与研究框架17-19
  • 一、释“花谱”19-31
  • (一) 起源与指称范围的变化19-24
  • (二) “花谱”文本间的联系24-31
  • 二、梨园花谱简释31-49
  • (一) 乾嘉年间31-37
  • (二) 道咸年间37-41
  • (三) 同光年间41-49
  • 三、梨园花谱的性质与分类49-61
  • (一) 从“开山之作”谈起49-52
  • (二) 梨园花谱的分类52-61
  • 四、梨园花谱的创作与盛行61-93
  • (一) 品鉴与士人文化61-63
  • (二) 日趋频繁的士优往来63-67
  • (三) 交游与名望67-79
  • (四) 传抄与刊刻79-83
  • (五) 北京的城与人83-93
  • 余论:护花无力,惜花有情93-102
  • 附表一:清代中后期北京梨园花谱作者小考102-111
  • 附表二:品花同好索引111-146
  • 主要参考文献146-153
  • 后记153-1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承忠;;清代北京风景游赏地的分布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清代北京梨园花谱:文本、性质与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73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