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唐山评剧艺术及其唱腔音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0:06

  本文关键词:唐山评剧艺术及其唱腔音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一门地方戏曲艺术,唐山评剧正是由于其显著的民间性和地域性,经百年发展在最初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并能够流传至今,这不仅仅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更是在于一种地域文化的必然表现。评剧最早是由流传在唐山周边农村地区的一种名叫“莲花落”的曲艺发展而成,1910年左右形成于滦南县。多少年来,评剧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在全国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影响,进而成为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优美的声腔艺术在唐山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唐山评剧艺术及其唱腔音乐”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对唐山评剧团、照燕洲评剧团的实地采风,并对当地早期“落子”艺人“王记安”以及当代“新派(新凤霞)”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罗慧琴进行了人物专访,从唐山落子戏演唱艺术的演唱技巧、方言、表演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通过对评剧艺术主要唱腔音乐的分析及演唱技巧的阐释,努力揭示民间戏曲音乐艺术“依字行腔”的形态特征;通过对两个性质不同的评剧团在其社会业态方面的探究,努力且全面地展现出评剧音乐的构成要素以及在在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活动中的生存现状、传承与发展样貌。
【关键词】:唐山评剧 唱腔分析 唐山评剧团 照燕洲评剧团 传承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5;J617.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6
  • 一、选题意义11-12
  • 二、研究方法12
  • 三、研究目的12-13
  • 四、研究现状13-14
  • 五、资料来源14-15
  • 六、创新成果15-16
  • 第一章 唐山评剧的历史及其音乐概况16-32
  • 1.1 唐山评剧产生的背景条件16-18
  • 1.1.1 唐山评剧产生的历史地理条件16-17
  • 1.1.2 唐山评剧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17-18
  • 1.2 唐山评剧的发展概况18-24
  • 1.2.1 莲花落等民间艺术的活动18-22
  • 1.2.1.1 与冀东民歌的关系19
  • 1.2.1.2 与莲花落的关系19-20
  • 1.2.1.3 与唐山皮影的关系20-21
  • 1.2.1.4 与乐亭大鼓的关系21
  • 1.2.1.5 与河北梆子的关系21-22
  • 1.2.2 从多种形式的“莲花落”到“拆出”22-23
  • 1.2.3 从“拆出(平腔)”到“平腔梆子戏”23-24
  • 1.2.4 从“平腔梆子戏”到“评剧”24
  • 1.3 唐山评剧音乐概况24-30
  • 1.3.1 唐山评剧的伴奏器乐24-27
  • 1.3.2 唐山评剧的流派划分27-29
  • 1.3.2.1 男演员27-28
  • 1.3.2.2 女演员28-29
  • 1.3.3 唐山评剧的唱腔特征29-30
  • 本章小结30-32
  • 第二章 唐山评剧主要“腔型”音乐分析32-40
  • 2.1 唐山评剧[慢板]32-34
  • 2.2 唐山评剧[垛板]34-35
  • 2.3 唐山评剧[散板]35-36
  • 2.4 唐山评剧[尖板]36
  • 2.5 唐山评剧[二六板]36-37
  • 2.6 唐山评剧[流水板]37-38
  • 本章小结38-40
  • 第三章 唐山评剧的演唱技巧40-50
  • 3.1 评剧的嗓音条件与演唱方法40-42
  • 3.1.1 嗓音条件40-41
  • 3.1.2 演唱方法41-42
  • 3.1.2.1 传统的演唱方法41-42
  • 3.1.2.2 与歌唱方法的相互借鉴42
  • 3.2 唐山评剧声腔的形成及润腔手法42-47
  • 3.2.1 声腔的形成42-46
  • 3.2.1.1 剧种音韵的初始状态43-46
  • 3.2.1.2 剧种音乐的曲调来源46
  • 3.2.2 润腔手法46-47
  • 3.3 唐山评剧的唱词特征47-48
  • 3.3.1 唐山方言的特点47-48
  • 3.3.2 唱词与念白的特点48
  • 3.3.3 方言对唐山评剧旋律的影响48
  •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评剧团队的社会活动及业态50-64
  • 4.1 照燕洲评剧团的构成与生存方式50-55
  • 4.1.1 组织规模50-52
  • 4.1.1.1 团长及其组团背景50-51
  • 4.1.1.2 成员构成51-52
  • 4.1.2 师承关系52-53
  • 4.1.3 演出形式53-54
  • 4.1.3.1 评剧在乡俗礼仪中的系列活动53
  • 4.1.3.2 开演情况及演出剧口53-54
  • 4.1.4 经济运作54-55
  • 4.1.4.1 联系演出方式与戏价55
  • 4.1.4.2 评剧团的收入与开支55
  • 4.2 唐山评剧团的构成与生存方式55-61
  • 4.2.1 组织规模55-58
  • 4.2.1.1 团长及其组团背景56
  • 4.2.1.2 成员构成56-58
  • 4.2.2 师承关系58-59
  • 4.2.3 演出形式59-61
  • 4.2.3.1 乡俗礼仪中的评剧演出活动59-60
  • 4.2.3.2 演出场所及演出剧目60-61
  • 4.2.4 经济运作61
  • 4.2.4.1 较差的票房机制61
  • 4.2.4.2 评剧团的收入与开支61
  • 4.3 照燕洲评剧团与唐山评剧团之比较61-63
  • 4.3.1 团长背景不同62
  • 4.3.2 成员构成不同62
  • 4.3.3 师承关系不同62
  • 4.3.4 经济运作不同62
  • 4.3.5 表演形式和剧目的大同小异62-63
  •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唐山评剧艺术的传承及相关问题前瞻64-78
  • 5.1 唐山地区评剧团的生存现状64-68
  • 5.1.1 唐山地区“早期班社”的发展概况64-66
  • 5.1.1.1 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65-66
  • 5.1.1.2 警世戏社二班与三班66
  • 5.1.1.3 金鸽子班66
  • 5.1.2 当今唐山地区评剧团概况66-68
  • 5.1.2.1 总体概况66-67
  • 5.1.2.2 获奖情况67-68
  • 5.1.2.3 生存困境68
  • 5.2 唐山评剧的传承与发展68-76
  • 5.2.1 传承途径69-71
  • 5.2.1.1 学校传承69-70
  • 5.2.1.2 个人拜师传承70-71
  • 5.2.2 发展途径71-74
  • 5.2.2.1 创新中求发展71-72
  • 5.2.2.2 历届评剧艺术节的展开72-73
  • 5.2.2.3 评剧促进大会的召开73-74
  • 5.2.3 实施有效措施74-76
  • 5.2.3.1 振兴发源地、扩大群众性74
  • 5.2.3.2 评剧进校园、弘扬地方戏74-75
  • 5.2.3.3 评剧工作者们的使命传承75-76
  • 5.2.3.4 加强管理机制、政府予以支持76
  • 本章小结76-78
  • 结论78-81
  • 参考文献81-83
  • 附录83-86
  • 致谢86-8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戴恩情;;关于振兴评剧艺术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0年03期

2 梅青良;评剧唱腔的味儿和劲儿[J];大舞台;1999年04期

3 吕雅莉;;加强评剧在唐山地方高校的传承和发展[J];电影评介;2010年03期

4 刘蓓璇;;唐山地区评剧团的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赵瑞军;杜盛兰;;评剧的渊源与发展[J];文史精华;2009年S1期

6 赵惠芬;;略论评剧的文化形态[J];戏剧文学;2010年12期

7 陈钧;;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陈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的音乐辨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杨红;乡俗礼仪中的民间戏班研究——对两个民间戏班的田野调查[J];中国音乐学;2005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唐山评剧艺术及其唱腔音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09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a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