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消费时代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话语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05-18 04:06

  本文关键词:消费时代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话语方式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当今的消费时代,精神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更加明显。文化消费成为了大众重要的消费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费品。电影业正在蓬勃发展,每年都会生产大量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大众娱乐的消费品,也是大众传播的媒介和文化的载体。但是,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大部分电影作品随波逐流,与经济挂钩。电影的商业化,盲目地追求经济效应,使得观众较少看到中国当下普通百姓和小人物的生存状态。那些我们身边真实细微的事情很少出现在大荧幕上。而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作品,却是一个另类。他们以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电影艺术,独特的构图场景,用摄像机记录中国人当下的生活状态,书写边缘人的命运,展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现实生活。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电影发展,无疑是创新的。在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对“红色主义”、“第五代”的继承和背叛中,“第六代”电影导演在话语方式的转变中完成着与后现代精神的呼应和对话。可以说,“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作品风格迥异,以小见大,以其“另类”的风格,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同时为中国电影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论文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节是对消费文化与中国电影人的阐释。其内容包括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消费时代的社会语境以及中国电影人的选择。把“第六代”导演置身于消费时代的语境中加以分析,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第二章节具体阐述“第六代”导演话语方式是如何转变的。首先横向比较“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叙事风格的不同。其次重点介绍“第六代”电影后现代主义特征。通过对“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比较,找出线索,从其电影的构思,内容,画面等多个方面解读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风格。第三章节写中国电影的走向和希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在国内不大受欢迎,在国外却频频获奖。针对这一现象,“第六代”电影人对自己的作品做了改变和调整。本部分分析第六代导演话语方式转变的自身价值取向以及时代背景,并揭示出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为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和历史局限,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依据。 说起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就不得不从中国电影的发展说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消费主义的时代,一个以消费主导人们价值观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批时代感很浓厚的电影导演。在这个以消费为中心,具有“后现代性”的图景下,它的出现超越了原有的80年代“现代性”的框架。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使得电影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与“消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作为一种消费产品,一种娱乐市民文化的产品,是现代性的世俗化和欲望的拓展。电影伴随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它就像生活所必须的日化产品,其重要之处不言而喻。我国的电影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视角,正确的定位蓬勃地发展着。我们的电影文化正在深入千千万万个家庭。从每年涌出大量的电影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导演们在时代背景下的不同选择。而这些选择也反衬着中国电影的现状。 中国的传统电影,大多是以宣扬神圣完满的道德观念、崇高的理想追求、善良完美的人性、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等叙事为主题。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恢宏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英雄崇高伟岸的形象等。电影画面上更注重构图与气氛、色彩与节奏、抒情与写意、场面与精致等。传统电影在重视文化的同时,向观众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而“第六代”导演,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束缚,钟情于在影片中做个人化的叙述和情绪化的张扬。以个体为视角,去审视社会;以现实为依据,去表达情感。他们对自己的成长和青春喃喃自语,用身边看到的、发生的事情去构思电影,在影片中借助角色体现自己的观念。他们的电影风格是具有写实意义的。他们敢于批判,勇于呐喊,善于用灰色的眼光看着身边的城市,真实而残酷地记录着城市中一些或是被遗忘或是被排挤的角落和个人。这种独特的创作理念,充溢着他们的自我感受和理解。他们选择用手中的摄像机来书写边缘人物的命运,关注中国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影片中展现的是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生存现实。熟悉“第六代”导演的观众在看过他们的影片后,往往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在中国,电影从宣传品变为艺术品,再由艺术品变为文化商品。这是一种观念的大转变,也是电影文化在中国的大发展,这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必然。“第六代”的电影是一份独特的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的影像文献。自下而上的电影视角借助中国大众百姓的现实生活去阐释当下的中国社会。如此独特的风格,如此精彩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曝光。不仅吸引了许多外国观众的眼球,也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中国与世界的电影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消费时代 后现代主义 话语权 第六代导演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0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0
  • 前言10-14
  • 第一章 消费时代与中国电影人14-21
  •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14-15
  • 第二节 消费时代的社会语境15-18
  • 一、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践17
  •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渗透17-18
  • 第三节 消费时代中国电影人的选择18-21
  • 一、“第四代”导演的觉醒18-19
  • 二、“第五代”导演的探索19
  • 三、“第六代”导演的突破19-21
  • 第二章 “第六代”导演话语方式的转变21-33
  • 第一节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比较22-26
  • 一、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政治23-24
  • 二、从崇高理想到卑琐美学24-26
  • 第二节 “第六代”电影后现代主义特征26-33
  • 一、普通人与边缘人的生活史26-27
  • 二、生活化、平面化的艺术风格27-28
  • 三、零散化的结构28-30
  • 四、“个人化”叙事30-33
  • 第三章 中国电影的走向和希望33-42
  • 第一节 国际电影节的影响33-34
  • 第二节 当今时代对电影的影响34-35
  • 第三节 自身的嬗变35-42
  • 一、主观向心力36
  • 二、文化环境的变异36-37
  • 三、作品风格的转变37-42
  • 结语42-43
  • 注释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 致谢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小橹;《网络时代的爱情》诞生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施润玖;《美丽新世界》启示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突出主旋律 坚持多样化——电影创作的广阔道路[J];当代电影;1991年01期

4 马宁;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J];当代电影;1999年04期

5 郑洞天;;代与无代——对中国导演传统的一种描述[J];当代电影;2006年01期

6 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性发展[J];当代电影;1996年06期

7 张鹏;曹娟;;中国独立电影的边界[J];电影文学;2010年14期

8 阜城;北影2000[J];电影通讯;2000年06期

9 张扬;关于《洗澡》[J];电影艺术;2000年01期

10 左舒拉;从“第六代”电影到《巫山云雨》[J];电影艺术;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建;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亚南;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岳晓英;在期待中[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维;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D];贵州大学;2006年

3 张雪;“第六代”电影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消费时代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话语方式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75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