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天沔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08:13

  本文关键词:天沔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沔花鼓戏这一古老的剧种紧牢的扎根在天沔这块沃土上,它以荆楚大地原生态的文艺形式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天沔花鼓戏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劳动而成长,,成为大众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任何文艺形式都会经历由产生到兴旺发展再趋于衰落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发展的天沔花鼓戏像其他地方戏曲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的重大冲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兴起的大背景下,笔者以天沔花鼓戏为研究对象,在天沔花鼓戏的发源地作实地考察。本文以实地考察为基础,从民俗学的视角并运用田野调查的相关方法对天沔花鼓戏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传承模式、当代传承危机以及保护对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概括学术界对天沔花鼓戏的研究状况。 第一章为天沔花鼓戏的概貌。介绍了天沔花鼓戏的历史发展和天沔花鼓戏的唱腔音乐、行当以及天沔花鼓戏击乐伴奏与五特技。文章梳理出天沔花鼓戏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尚未成戏的“田园时期”--一唱众和的“草台时期”--改革创新的“黎明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辉煌时期”--“濒危期”,展示其兴衰交加的历史道路。 第二章结合天沔花鼓戏所在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揭示天沔花鼓戏的产生和传承与当地文化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为天沔花鼓戏的传承模式。根据天沔花鼓戏传承的历时发展,从民间传承、专业传承、学校传承三个方面对天沔花鼓戏的传承模式进行考察,寻求天沔花鼓戏的未来发展思路。 第四章通过田野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天沔花鼓戏在当代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危机,强调天沔花鼓戏保护的迫切性。最后针对天沔花鼓戏传承的危机现状提出了保护性发展对策。
【关键词】:天沔花鼓戏 传承 保护性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25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7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10-12
  • (一) 选题缘由10-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二、 本课题研究综述12-14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14-17
  • (一) 研究内容14-15
  • (二) 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天沔花鼓戏概貌17-26
  • 一、 天沔花鼓戏的历史发展17-21
  • (一) 从“田园时期”到“草台时期”17-19
  • (二) 天沔花鼓戏的艰难时期19
  • (三) 天沔花鼓戏的黎明时期19-20
  • (四) 天沔花鼓戏的“辉煌时期”到“消退时期”20-21
  • 二、 天沔花鼓戏唱腔音乐21-23
  • 三、 天沔花鼓戏击乐伴奏与五特技23-24
  • (一) 天沔花鼓戏的击乐伴奏23
  • (二) 天沔花鼓戏五特技23-24
  • 四、 天沔花鼓戏的剧目24-26
  • 第二章 天沔花鼓戏传承的生态环境26-34
  • 一、 自然地理环境26-27
  • 二、 人文环境27-34
  • (一) 文艺生态环境27-29
  • (二) 民俗生态环境29-34
  • 第三章 天沔花鼓戏的传承模式34-47
  • 一、 天沔花鼓戏的民间传承34-37
  • (一) 民间传承的历史回顾34-36
  • (二) 传承方式36-37
  • 二、 天沔花鼓戏的专业传承37-44
  • (一) 专业传承的历史回顾37-42
  • (二) 传承方式42-43
  • (三) 传承人专访43-44
  • 三、 天沔花鼓戏的学校传承44-47
  • (一) 教育传承的特点45-46
  • (二) 教育传承专访46-47
  • 第四章 天沔花鼓戏在当代传承的危机与保护47-59
  • 一、 天沔花鼓戏的危机现状47-53
  • (一) 传承主体危机47-51
  • (二) 传承的客体危机51-53
  • 二、 天沔花鼓戏传承困境的主要影响因素53-55
  • (一) 经济环境的变化53-54
  • (二) 传承环境的变迁54
  • (三) 心理环境的变化54-55
  • 三、 天沔花鼓戏的保护对策55-59
  • (一) 保护传承人,发展传承队伍55-56
  • (二) 改革花鼓戏团体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扶持56
  • (三) 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56-57
  • (四) 融入民俗、营造良好生态环境57-59
  • 59-62
  •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8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胡曼;;湖北荆州花鼓唱段结构形态剖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3 黄宏志;;试论荆州花鼓戏传统声腔的起板技法[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4 谢声华;商丹;;一唱众和,锣鼓帮腔——荆州花鼓戏[J];今日湖北;1999年09期

5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6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高梓梅;论民俗生活与曲艺的关系[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王希平;发人深思的《家庭公案》[J];戏剧报;1984年03期

9 吴培义;面向大众的开掘——荆州花鼓戏《原野》审美特色谈[J];戏曲艺术;1991年01期

10 陈玉茜;何清新;;关于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的思考[J];艺术评论;201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天沔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81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