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亳州二夹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01:17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亳州二夹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夹弦在1920年代后期传入皖北,亳州二夹弦剧团在传承、保护、弘扬二夹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二夹弦传承人的培养模式及剧团的运营模式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其经验或教训对于其他稀见剧种的传承与保护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二夹弦源流考述。首先,考证二夹弦的源流,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艺术形态,由此入手进行探究,考证其起源之时地,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可考证出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曲艺艺术“花鼓丁香”,在融合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以及借鉴吸收其他兄弟剧种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相对成熟的戏曲剧种。其次,梳理亳州二夹弦的历史,考证二夹弦传入亳州的时间应在1928年前后,至1950年代,逐步成熟;1950年代到1970年代逐渐衰落;1980年代至今,发展为富有地方的特色戏曲剧种。第二章:亳州二夹弦剧目研究。从二夹弦剧目的题材类型、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二夹弦传统剧目进行研究,阐明二夹弦传统剧目中所反映出的剧目特征与文化特色,为二夹弦的剧目建设提供参考。第三章:亳州二夹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亳州二夹弦剧团与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二夹弦传承人,不仅对于二夹弦的传承人培养意义重大,也对其他稀见戏曲剧种的传承人培养具有启示意义。第四章: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研究。亳州二夹弦剧团与亳州市梆剧团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而两个剧种甚至多个戏曲剧种共用一个剧团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运营模式的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确有优势,却也制约了各剧种的自由发展,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稀见戏曲剧种 亳州二夹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才培养 运营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2
  • 一、二夹弦研究状况综述8-10
  • (一) 对二夹弦音乐的研究8-9
  • (二) 从文化遗产和民俗学的角度研究二夹弦9
  • (三) 对开封二夹弦的文本研究9-10
  • (四) 对山东两夹弦的现状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10
  • (五) 对亳州二夹弦的研究10
  • 二、选题目的和研究方法10-12
  • (一) 研究目的10-11
  • (二) 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二夹弦源流考述12-26
  • 第一节 二夹弦源流考辨12-22
  • 一、雏形阶段12-15
  • 二、小戏阶段15-19
  • 三、成熟阶段19-22
  • 第二节 亳州二夹弦考述22-26
  • 第二章 亳州二夹弦剧目研究26-40
  • 第一节 亳州二夹弦剧目概述26-33
  • 一、剧目存佚状况26-29
  • 二、亳州二夹弦剧目分类29-33
  • 第二节 剧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3-40
  • 一、亳州二夹弦剧目的思想内容33-36
  • 二、亳州二夹弦剧目的艺术特色36-40
  • 第三章 亳州二夹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0-50
  • 第一节 亳州二夹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40-43
  • 一、以高学历吸引和培养二夹弦专业人才42
  • 二、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42
  • 三、丰富的教育资源42-43
  • 四、官方的大力支持43
  • 第二节 亳州二夹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43-47
  • 一、师资问题43-44
  • 二、缺乏针对性特色课程的设置44-45
  •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45-46
  • 四、演出机会少46-47
  • 第三节 对亳州二夹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47-50
  • 一、培养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最关键的是配置专业性师资队伍47
  • 二、结合稀见戏曲剧种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47-48
  • 三、建立合理考试评估制度48
  •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48
  • 五、努力搭建实践平台,争取演出机会48-49
  • 六、理性考量得失,稀见戏曲传承人入高校要谨慎49-50
  • 第四章 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研究50-56
  • 第一节 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状况概述50-53
  • 一、剧团的建制情况50-51
  • 二、剧团在保护传承二夹弦方面取得的成果51-53
  • 第二节 对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的思考53-56
  • 一、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的优势54-55
  • 二、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的局限55-56
  • 结语56-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63-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洪仁国;陈永红;;如何拯救“亳州二夹弦”[J];铜陵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年01期

3 刘红洲;;亳州地方戏二夹弦的艺术特色及唱腔音乐探析[J];艺术研究;2010年04期

4 张红霞;;稀有剧种——亳州市二夹弦的调查研究[J];中国音乐;2009年04期

5 王敏;;非遗专业成艺考新亮点 高校培养传承人任重、途艰、道远[J];艺术教育;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九红;二夹弦戏曲音乐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2 高飞胜;开封二夹弦的考察研究及其未来思考[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3 林静静;从二夹弦兴衰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D];河南大学;2009年

4 毛翠;开封二夹弦传统剧目文本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朱路阳;山东两夹弦的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亳州二夹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6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416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0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