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贝克特的创作与荒诞派戏剧的发生

发布时间:2016-08-11 17:09

  本文关键词:无奈的言说——荒诞派戏剧台词在无意义中的意义显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黑龙江大学》 2011年

贝克特的创作与荒诞派戏剧的发生

王琳琳  

【摘要】:荒诞派戏剧的发生的实质不在于其形式的选择,而在于荒诞派戏剧家们共同的荒诞意识。本文紧扣荒诞性这一实质,选取了荒诞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贝克特作为聚焦点,探讨荒诞派戏剧的发生。 第一章从荒诞派的精神来源是荒诞意识。这部分探讨包括贝克特在内的荒诞派戏剧家们共同面对的文学传统、时代思潮。而古希腊悲剧中对荒诞性的真实呈现,成为以戏剧这种形式揭示荒诞性的源头。二十世纪卡夫卡是荒诞文学的先驱,他的荒诞意识、对荒诞意识的表达都影响了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尤其是卡夫卡的继承人。而荒诞派戏剧中的荒诞性,直接继承了存在主义戏剧。但比起用传统戏剧的方式表达的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在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基于二者目的不同。存在主义戏剧是哲理的说教,而荒诞戏剧只是呈现荒诞。 第二章试图从贝克特的创作中还原贝克特荒诞戏剧的发生。首先微观地看作为核心的贝克特的荒诞意识的形成。再从他的创作路径入手,从细微之处查看他从小说到戏剧,以及其戏剧选择的表达方式,从而看出贝克特最终如何找到表达其荒诞感的方式。 第三章探讨贝克特对于荒诞派戏剧的灵魂地位、对荒诞派戏剧成功的作用。贝克特无论是从其剧作的内涵还是形式上,都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 我们从贝克特为个案看到了荒诞派戏剧的发生,但这不是终点。《等待戈多》的成功上演引发了戏剧史上的一场革命。但这场革命轰动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走向没落。荒诞派的戏剧革命让我们看到了戏剧的一个新的途径,但并不是新的出路。它属于那个时代,属于贝克特的,是一部分具有荒诞意识的精英戏剧家的思想图景。但我们从它的发生就看到了他走向衰落的必然的内在机制。这对于我们思考戏剧、文学的走向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2.0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亦军;荒诞派戏剧与宗教的情结[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王福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图解——论荒诞派戏剧[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3 郭继德;中西荒诞派戏剧之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叶廷芳;;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5期

5 艾·茂莱 ,袁鹤年;荒诞派戏剧与电影——尤金·尤涅斯库和塞缪尔·贝克特[J];世界电影;1982年06期

6 张士民;;贝克特的非语言表达[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7 柳鸣九;荒诞概说[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1期

8 宁;;贝克特之后的贝克特[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9 叶廷芳;;卡夫卡—荒诞文学的始作俑者[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4期

10 鞠雨;;无奈的言说——荒诞派戏剧台词在无意义中的意义显示[J];戏剧文学;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李占伟;;“反复”的美学意蕴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陈兵;爱与恨的错位——评《爱孩子的人》[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姚国建;论郑敏诗歌的艺术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宣庆坤;论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张华;;皮蓝德娄与象征主义戏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韩小龙;程金城;;颠覆与建构——鲁迅与加缪悲剧观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胡观毅;;论春柳剧的悲剧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智;;审美与自然生态环境[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3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丁立群;;从《等待戈多》看塞缪尔·贝克特的伦理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林侠;;论当下华语大片的文化消费及其意义[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廖和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浅析——兼论社会主义自由建设[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敏;尤内斯库作品在中国1978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2 石家麟;荒诞的外壳 真实的内涵——荒诞派戏剧剖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3 曹波;;论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艺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4 丁凯;孙周年;;诗化的舞台——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诗化倾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唐四艳;希望编织在“等待”中──评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J];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6 何明燕;;多意的情境、结构与舞台——试析林兆华先锋戏剧对荒诞派戏剧的借鉴[J];四川戏剧;2007年03期

7 何成洲;荒诞派戏剧舞台人物形象[J];国外文学;1992年04期

8 韩曦;荒诞世界中的荒诞人生——从贝克特与尤奈斯库看西方荒诞戏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周汉斌,马丁·埃斯林;论荒诞之荒诞性[J];法国研究;1998年02期

10 艾·茂莱 ,袁鹤年;荒诞派戏剧与电影——尤金·尤涅斯库和塞缪尔·贝克特[J];世界电影;198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骆锦芳;;挑战传统:论荒诞派戏剧及其艺术[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孙建秋;;论九十年代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4 郭继德;;西方现代戏剧对中国的影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5 林丽;;《等待戈多》与《车站》中分裂的自我与生存之荒(英文)[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舒;;从加缪的《局外人》看理性对人的禁锢与异化作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磊;[N];中国保险报;2003年

2 刘平;[N];文艺报;2004年

3 叶廷芳;[N];文艺报;2002年

4 王真峥;[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杨云峰;[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王真铮;[N];北京日报;2011年

7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郭继德;[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陈颐;[N];经济日报;2005年

10 周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2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3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4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见证身体之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曹波;回到想像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9 连幼平;爱德华·阿尔比早期作品的喜剧性及喜剧审美[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10 虞又铭;多维的棱镜[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琳琳;贝克特的创作与荒诞派戏剧的发生[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周治家;含混的魅力——论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展;荒诞派戏剧情境的构成形态[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4 纪文光;论“笑”在荒诞派戏剧中的审美意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颖;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董娟;法图荒诞派戏剧在中国的接受[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汤冉冉;荒诞中的存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雪梅;荒诞派戏剧中的狂欢因素[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闫娟;试论贝克特戏剧中的荒诞性[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于萌;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突破和悲剧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无奈的言说——荒诞派戏剧台词在无意义中的意义显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91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