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音乐研究性学习_要关注音乐本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0 16:46

  本文关键词:音乐本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关于音乐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上次于润洋同志从宏观的角度,从总的原则上,从理论的高度上做了概括。现在我想从个人的观察和实践中,讲点具体意见。我没有什么理论,也不是读了什么书或参考了什么资料来进行归纳,这纯粹是一种个人的理解和体验。

什么是音乐学?我也想用自己的理解来概括。简单地说,通俗地说,音乐学就是关于音乐的学问,关于音乐的科学。我觉得,除了音乐创作实践和音乐表演实践本身相对独立以外,一切跟音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包含在音乐学中。因此音乐学是个很宽泛的学科,它不仅包含我们通常说的音乐史和音乐理论(即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形态学……等),也应该包括作曲技术理论的各门学科(如和声学、曲式学、复调对位法、管弦乐法、旋律学、节奏学、律学、基本乐科……等)。其实对音乐创作成果和音乐表演艺术的研究也都属于音乐学的内容。此外,音乐学的范围还在随着音乐与其他非音乐学科的交叉和碰撞,不断地扩大,逐步形成名目繁多的边缘学科(如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考古学……等)。由于音乐学自身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要给它下个准确的定义也变得困难了。

尽管如此,不管音乐学包括多么宽泛的内容,也不管给它怎样下定义,音乐学归根到底离不开音乐本身。离了它,就不成为音乐学了。因此,研究音乐本体,无论如何,始终应该是音乐学的核心的核心。

不过我觉得很奇怪,有许多论述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著作和文章,包括国内外的,长篇大论地谈论的都是音乐周围的事、音乐之外的东西,很少直接论述音乐本身。读这样的论著和文章,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究竟音乐本身,音乐本体,具体的音乐作品,它的外延和内涵,它的整体和细部是怎么一回事,根本就不涉及。那活生生的,不是停留在作曲家头脑中,也不是仅仅体现在乐谱上,而在空间和时间上鸣响着流动着的音乐,是怎样作用于听众,怎样发挥着它的艺术效应和美学效应,对这些,似乎没有多少人去研究,也很少读到十分令人信服的文章。

搞音乐学的人比较忽略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老去讲许多音乐以外的东西;而从事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人则深入到音乐的内部,细致地对每个音符和它们的走向、组合……等等进行技术上的分析解剖,例如画了许多图式,列出复杂的统计数字和表格等等,但是却忽略或避而不谈这些技术构造同思想情感的表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美学的效应是什么关系。上述两类论著和文章是两种偏向,读起来令人困惑,从中得不到对音乐的完整的印象。这两类文章互不挂钩,我行我素,互不通气。我想,如果两方面相互靠拢,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也许就能够在揭示音乐的本质和意义上说出些有价值的东西。

针对我们音乐学专业来说,我比较担心那种把过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音乐以外的事情上的倾向。前些时候,我出席了一次音乐学系本科毕业生论文宣读会,有一个学生的论文通篇讲的都是宗教或宫廷习俗上的各种规章仪式,对音乐本身毫无涉及,既听不到一点音响,又看不到一个音符,居然也算是音乐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仅获得通过,而且分数也不低。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然而这种不研究音乐本体而尽谈一些不相关的事情的论著和文章还是有不少。我大胆地说一句,我认为这种倾向是会误人子弟,把音乐学引入歧途的。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音乐学专业确实存在不够重视音乐本体研究的弊病。应该看到我们系的学生对于研究音乐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很差的,他们在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和声学、曲式学、复调和配器)上的学习是不够扎实的。学生们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理论的兴趣远远高于对作曲技术理论的兴趣。我担心我们老是在培养一些眼高手低的接班人,一些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我们的音乐学专业之所以被作曲系师生看不起,其中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如果一个音乐学系学生连古典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都掌握不好,那末他在日新月异的现代音乐面前就更是束手无策了,这样他怎么能胜任未来的音乐学工作呢?!

我觉得要做一个合格的音乐学工作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音乐、对音乐十分敏感的人。我想起了博学多才的已故的姚锦新教授,她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贝多芬的某个作品时说,乐曲是那么完美,实在是不忍心把它拆开来分析,解剖它太残忍了。你们看,她把音乐作品看成是有生命的生灵一样去对待,这说明她对音乐的爱是多么深啊!做一个音乐学工作者就应该这样。他要对音乐有极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对中外的音乐作品,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的作品,都十分熟悉,一听就能辨别,能够从直觉上去整体把握音乐。他一方面要放下音乐专家的架子,能和普通听众一样去感应,去体验,去欣赏音乐;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行家,能够冷静地、理智地、科学地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深入到音乐内部去进行分析。我认为,只有既能深入进去进行微观的分析,又能站得高、看得远地从宏观上把握音乐,,同时能从史学、美学、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等等方面做综合的考察,才是扎扎实实的音乐学。

其实做一个音乐学家是很难的,要求的条件是很高的。其他音乐行当的同事们往往瞧不起搞音乐学的,认为凡是缺乏音乐才能、搞别的音乐行当搞不下去的人都可以搞音乐学,都聚集到音乐学系来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真正合格的音乐学工作者不仅应该是个懂得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具备音乐实践能力的音乐家,而且应该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知识,精通作曲技术理论,勤于思考和善于运用语言去描述音乐的文字工作者。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并非都完全具备了上述这些条件。那么怎么办呢?只有让我们大家共同朝这个目标努力吧!


  本文关键词:音乐本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36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