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中越跨界壮—岱/侬族群“乜末”仪式歌唱与表演的符号隐喻

发布时间:2022-07-14 20:51
  中越跨界壮—岱/侬族群是指中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这一同源却跨国而居的壮语族群共同体。"乜末"信仰是双边族群共享的一种传统民间信仰,歌唱与表演贯穿整个仪式过程始终。"茅郎""花园"与"过海"是"乜末"歌唱行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特定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了整个族群的深层结构关系与文化认知观念。"茅郎"作为"乜末"仪式展演的"暴力"承受一方,是族群个体日常生活所遇"灾难"的符号象征;"茅郎"与执仪者、诉求者在仪式中达成的双方"互惠机制",隐喻了族群集体对于"化解灾难"有效行为方式的局内认知观念。仪式歌路所呈现的[逛花园]仪节是"族群延续"与"家庭生育"的符号象征,隐喻了女性在壮—岱/侬族群社会延续中的重要地位。[过海]仪节的歌唱与表演是"乜末"作为当地仪式专家所具强大法力的一种体现,亦是族群集体认知观念中对"危险"场域空间的符号隐喻。"乜末"通过仪式歌唱与表演,建构了中越双边壮—岱/侬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让族群成员共享的"符号体系"和"文化传统"在仪式歌唱与表演中得以不断延续。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互惠机制:仪式歌唱表演中的“茅郎”与灾难
二、族群延续:仪式歌唱表演中的“花园”与生育
三、神圣法力:仪式歌唱表演中的“过海”与危险
四、“乜末”歌唱表演与族群集体记忆的互通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群体记忆”与“个体表演”范畴探析——以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为例[J]. 王佳,梁家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 (03)
[2]“巫乐”的比较:“以歌行路”[J]. 萧梅.  民族艺术. 2012(04)
[3]“表演”的跨学科比较——试析戈夫曼、特纳及鲍曼的表演观[J]. 左宁,胡鸿保.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4]对表演的设定[J]. 理查德·鲍曼,翟胜德.  民族文学研究. 2000(S1)

硕士论文
[1]壮族“末伦”音乐及传承研究[D]. 凌晨.广西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61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661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3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