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唱作人”作为方法——论流行音乐的原真性和作者性

发布时间:2022-08-12 09:57
  流行音乐工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构建和更新"原真性"意涵。单数形态的"唱作人"形象由于看似集中了所有作者声音,能够召唤高浓度原真性想象,一直是流行音乐工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有效策略。通过比较凯特利(Keir Keightley)论及的"两股哲学思潮"与弗里斯(Simon Frith)提出的"三种话语",指出流行音乐的"原真性"议题是纠缠于美学和社会学两条脉络的价值判断。分析"唱作人"作者声音的增厚过程,一方面再现了流行音乐原真性意识形态的内部张力,另一方面也指出唱片时代稳定的、等级的"作者性"认定方式在数字时代面临着新挑战。文末引入内格斯(Keith Negus)的"解绑"概念尝试提出理解"作者性"问题的开放理论视角。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为何是“唱作人”?
一、 流行音乐的原真性与作者性
二、 “唱作人”作为方法
三、 唱片时代的“作者性”
    (一) 传统唱片时代的“作者性”
    (二) “音乐作者”结构的局限
四、 “解绑”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独立音乐的话语流变与场景重构[J]. 曲舒文.  文艺研究. 2017(11)
[2]回到初音创作的未来[J]. 黄建宏,Vanessa Nolan.  艺术界. 2015(03)



本文编号:3675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675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5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