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美声与通俗唱法在音乐剧中融合方法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4-09-16 20:41
【摘要】 音乐剧是从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通俗艺术形式,到21世纪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文化产物。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它,甚至在院校中设立了专门的音乐剧系科以系统的研究音乐剧。本文将从音乐剧中演与唱的特点谈起,通过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的研究,借鉴音乐剧演唱对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音乐剧; 美声唱法; 通俗音乐; 融合; 研究;

    音乐剧以音乐为基础,是一种附带舞蹈并具有完整情节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在音乐剧中占核心地位,是音乐剧的灵魂所在,因此,音乐剧要求表演者有极富表现力的演唱水准。时代在发展,全球化的碰撞,让文化也在渐渐的向全球化迈进,各种演唱方法的融合使音乐剧的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美声唱法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就是这种融合趋势的一部分,如何将这种两种唱法更好的相融,使音乐剧更富表现力,是新时代音乐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音乐剧的演唱形式和表现形式
  音乐剧最初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演唱形式和表现形式都极为丰富的艺术形式,集音乐、舞蹈以及戏剧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现代性、灵活性以及商业性操作等特征。音乐剧同时也是一种大众性质的表演形式,因此在演唱形式方面,主要有轻歌剧形式,爵士乐形式,摇滚乐形式,流行通俗形式等,这些演唱形式使得音乐剧中的音乐具有或通俗易懂,或自由奔放,或自然朴素等特点。而在表现形式方面,则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导向:音乐导向、剧情导向以及舞蹈导向,分别用于表达音乐剧的不同重点。
  二、音乐剧中美声唱法的特点
  (一)美声唱法介绍
  美声唱法有其独特的发声方法,其完整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其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匀净,因而具有音质优美、重音和谐、变化较多等特点,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声唱法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通过呼吸,在发声的时候共鸣体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收集整理一直保持通畅,因此美声唱法相对柔和,也可被称为“柔声唱法”。
  (二)音乐剧中美声唱法的特点
  音乐剧脱胎于歌剧,因此,音乐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歌剧的影响,从而导致美声唱法成为音乐剧尤其是具有古典风格的音乐剧的主要演唱方法,事实上美声唱法也确实能够使音乐剧的唱法更加饱满、更加具有表现力,但在实际演唱中,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并非独立存在。
  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占主流位置,除了有歌剧的影响,自身的特点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美声唱法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气息贯通,声音具有柔韧性等特点,因此能够在音乐剧中按照要求表现出特定场景,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三、音乐剧中通俗唱法的特点
  (一)通俗唱法介绍
  通俗唱法相比于美声唱法更具平民化的特点,声音和内容形式都非常质朴,表达出来的感情通常是真实细腻的,并且这一唱法风格种类繁多,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二)音乐剧中通俗唱法的特点
  通俗唱法在现代音乐剧中运用的越来越广,这一趋势是由通俗唱法自然之处决定的,通俗唱法的这一特点使得它能够在音乐剧中国与美声唱法相融。音乐剧本身就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因此,通俗唱法在音乐剧中的运用是为广大群众所乐于接受的。
  一般说来,音乐剧中通俗唱法的特点也是归于通俗唱法本身的特点,如通俗唱法的音色亲切自然,有时甚至有对沙哑声音的独特运用。在音乐剧中,通俗唱法吐字自然、更加接近生活的特点使现代社会中的人群能够更加享受音乐剧带来的共鸣。
  四、音乐剧中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相融
  全球性文化交融的趋势使音乐剧的唱法更加多元化,多种唱法融合的趋势在所难免,因此,将通俗唱法融入传统的美声唱法,也是这一趋势下的必然结果。美声唱法是音乐剧的基础,比通俗唱法有更完善的体系,而通俗唱法使音乐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将这两种唱法相融,音乐剧就会更有生命力。
  在音乐剧中,为了使舞台更具表现力,常常将这两种唱法相融,然而这种融合并不是生硬的、突兀的,而是通过运用高低音的结合来实现这两种唱法的完美融合。如用美声唱法表现高音,用通俗唱法表现静谧,流畅的转换这两种唱法,就能够把人物性格和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相融,能够将音乐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化的音乐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向观众完美的呈现一出精彩的音乐剧。
  五、结语
  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相容的趋势,音乐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发生着变化,音乐剧中各种唱法的融合就是其中一种趋势,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各有自身的优点,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融,使音乐剧更加富于表现力,也丰富了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是今后音乐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9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2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