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连续与轮转 ——赫珀科斯基和达西奏鸣曲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15:35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詹姆斯·赫珀科斯基和沃伦·达西的《奏鸣曲理论诸元——十八世纪晚期奏鸣曲准则、类型及演变》一书的理解,分别以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和展开部再现部为出发点,主要通过对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分析,概述他们的奏鸣曲式理论体系中所提出的创新的概念:“连续”和“轮转”,并对这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分类进行理解和归纳。通过对这两个新概念的认识,可以更好的理解赫珀科斯基和达西的奏鸣曲理论体系,并与我国现存的曲式理论体系相结合,试图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去解读一部音乐作品。论文整体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在绪论部分中,主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说明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共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归纳两种呈示部类型:二分性呈示部和连续呈示部,并提出其分类方式,以及其类别,并与传统曲式功能理论相结合,试图提出更为综合性的概念。第二章主要涉及到第二个重要的分析方法——轮转结构。在这一章节中,主要对轮转结构的材料组成进行分类,同时结合曲式结构来分析音乐作品的轮转模式。第三章基于上述两章的理论基础,每个理论概念分别以两个实例作为分析对象,来综合全面的把握该理论概念。结语部分,... 

【文章来源】: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连续与轮转 ——赫珀科斯基和达西奏鸣曲理论研究


-1奏鸣曲式呈示部基本轨迹简而言之,《奏鸣曲理论诸元》中所提到的“中间停顿”,也是传统曲式理论中常说的

交响曲,曲式结构,海顿,小调


可以将其划分到“连续呈示部”这一类别当中(具体结构图示如图3-1-1 所示),即在连接部与副部之间,具有大规模模进模块的区间,消除了任何形成中间停顿的可能性,使得停顿感的缺失,从而形成的陈述结构上的连续性,使得整个呈示部无论从主题材料(单主题奏鸣曲式)还是从陈述结构(连续性)而言,都具有强烈的统一性。那么,第 108 小节出现的、具有优美旋律线条的插部主题,或许就可以看做是缺失的“副部主题”的填充,使得整个奏鸣曲式从材料上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图 3-1-1 海顿《#f 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式总之,“连续呈示部”的概念,为分析者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除曲式结构之外的呈示部陈述结构的划分方式。除了传统的按照“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这四大部分来进行曲式结构划分之外,有些作品,由于其音乐材料表达的特殊性,使得陈述结构上具有连贯性。因此,“连续呈示部”这一概念的出现,帮助分析者们将拥有所谓“模糊性”副部区间的作品进行归类,并提出了概念性的判断方式,使得呈示部中,拥有不同陈述结构的作品,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加以区别对待。二、贝多芬《A 大调第七交响曲》(Op.92)第一乐章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创作于 1812 年,首次公演于 1813 年。虽然该交响曲没有副标题,但作品中体现出了充满力量的抗争精神。第一乐章为带有庞大而又缓慢引子的奏鸣曲式。该乐章的结构图式如下:


本文编号:3303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303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