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卡尔·尼尔森两部中期交响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4 00:13
  本文选取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在创作生涯中期的两部交响曲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1914-1922年间创作的《第四“不可磨灭”交响曲》(Det Undslukkelige,Op.29)和《第五交响曲》(Op.50)两部作品的创作特征,以及尼尔森中期创作的交响曲风格展开论述。本文主体内容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论述了卡尔·尼尔森的创作背景,以及尼尔森六首交响曲的创作首演评论状况,六部作品的历史分期进行了详细梳理;第二章提出了“渐进调性”创作思维的理论定义,以及在尼尔森早期交响曲中的发展。并以《第四交响曲》为主要分析对象,分别从标题性内涵、曲式结构、主题发展方式三方面论述改作品对传统交响曲创作手法的遵循,并从乐章结构布局、双调性布局以及定音鼓运用三方面关注这部作品创新性探索的一面;第三章以《第五交响曲》为主要分析对象对其风格进行界定,并从标题性、乐章结构布局、主题发展方式及小鼓运用四个方面探讨《第四交响曲》对《第五交响曲》的影响,以及这部作品在结构方面的特点;第四章内容结合前两章的技术分析,归纳总结了尼尔森中期交响曲的主要风格,从三个视角评述尼尔森中期交响曲的历史地位。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有关卡尔·尼尔森及其作品研究的历史回顾
    三、论文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卡尔·尼尔森及其创作简介
    第一节 卡尔·尼尔森:丹麦民族作曲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者
    第二节 卡尔·尼尔森的六部交响曲综述
        一、尼尔森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首演评论
            1、《第一交响曲》
            2、《第二“四种气质”交响曲》
            3、《第三“开阔”交响曲》
            4、《第四“不可磨灭”交响曲》
            5、《第五交响曲》
            6、《第六“纯朴”交响曲》
        二、尼尔森交响曲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卡尔·尼尔森的《第四“不可磨灭”交响曲》
    第一节 “渐进调性”创作思维
        一、“渐进调性”释义及在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运用
        二、“渐进调性”在尼尔森早期交响曲中的体现
            1、五度关系调性布局
            2、三度关系调性布局
            3、二度关系及增四度关系调性布局
            4、建立于模糊调性上的双调性关系
    第二节 《第四交响曲》中对传统的遵循
        一、《第四交响曲》的标题性内涵
        二、《第四交响曲》的各乐章结构布局及奏鸣原则的体现
            1、《第四交响曲》的结构布局
            2、奏鸣原则的体现
        三、《第四交响曲》的主题发展方式
            1、赋格段
            2、变奏
            3、主题贯穿
    第三节 《第四交响曲》中创新性探索的萌芽
        一、乐章连续演奏:交响套曲与交响诗结构思维的结合
            1、《第四交响曲》的呈示性结构
            2、《第四交响曲》对奏鸣曲式的扩展
        二、双调性主题的渐进调性
        三、定音鼓的隐喻含义
第三章 卡尔·尼尔森的《第五交响曲》
    第一节 《第五交响曲》的风格界定
    第二节 《第五交响曲》的创作特征
        一、隐形标题:对《第四交响曲》标题性含义的深化
        二、二乐章形式的交响曲
            1、关于音乐史上的二乐章交响曲
            2、尼尔森《第五交响曲》的结构布局
            3、《第五交响曲》结构中的二元性及套曲思维
        三、《第五交响曲》的主题发展方式
            1、赋格段
            2、主题贯穿
            3、二度、三度关系的主题素材
        四、模糊调性主题的渐进形式
        五、小鼓的隐喻含义
第四章 中期创作述评
    第一节 尼尔森交响曲中期风格
        一、标题性特征
            1、显性描绘“战争”意义——定音鼓、小鼓的拟声性
            2、隐性诠释“生命”意义——渐进调性、赋格段、主题贯穿的象征性
            3、“不可磨灭”的内涵解读
        二、乐章结构及对奏鸣曲式的探索
        三、对晚期交响曲的影响
    第二节 尼尔森交响曲中丹麦民族音乐语言特征
        一、丹麦民族音乐对尼尔森的影响
        二、尼尔森中期交响曲中的丹麦音乐语言特征
    第三节 对尼尔森中期交响曲创作的评价
        一、丹麦本国的评论
        二、欧美国家的评论
        三、对尼尔森历史地位的再审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尼尔森书信、采访中文翻译
    附录二 :部分尼尔森交响曲乐评中文翻译
    附录三 :《第四“不灭”交响曲》手稿
    附录四 :《第五交响曲》手稿
    附录五 :尼尔森、西贝柳斯与北欧音乐家合影
    附录六 :丹麦100克朗纸币正面(1997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伟大的丹麦音乐家:卡尔·尼尔森[J]. 钱厚琳.  音乐爱好者. 2009(04)
[2]音乐是不朽的生命——对20世纪音乐家及卡尔·尼尔森的探析[J]. 王海澜.  艺苑. 2006(10)
[3]伟大的丹麦音乐家——卡尔·尼尔森[J]. 林桦.  人民音乐. 2001(07)
[4]一种高浓度的交响语言:我读尼尔森[J]. 谢颖.  音乐爱好者. 2000(03)
[5]赋格段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J]. 陈铭志.  音乐艺术. 1980(02)

硕士论文
[1]卡尔·尼尔森三部交响曲结构分析与研究[D]. 邹建超.广西艺术学院 2014



本文编号:3700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700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b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