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浅谈政治词汇与批评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5-02-11 09:55

  摘 要:批评话语分析以韩礼德早期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沃达克历史话语分析法分析政治语篇。以政治语篇中政治词汇为切入点,中日撞船事件为案例,,解析政治语篇的话语实践以及促进读者养成肯定我方就否定反方话语霸权阅读思维,进而揭示政治语篇中政治词汇的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中日撞船事件; 政治词汇; 意识形态


  随着语料库研究的不断发展,专业语料库也逐步拓宽了研究范围。为了使读者能更加深刻理解政治专业语篇,把握其特殊的政治含义,揭示政治专业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能。本文将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深入探讨政治语篇中政治词汇,进一步阐释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是当今相当热门话语分析之一,其发展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尤其Language and Control(Fowler & Hodge1979) 和Language as Ideology(kress & Hodge1979)出版标志着批评语言学的开始,早期批评语言学家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其研究目的是一致:揭示词、句表达社会意义、确定话语者的社会身份、强化和再现意识形态。费尔克劳认为话语和社会相互产生作用,他提出的三维模型被广泛运用于话语分析实践,正如他所说:“在使用‘discourse”这个术语时,我提议语言的使用应该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和多变环境毫无意识的反应……话语隐含着话语与社会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从广义讲话语的形成在各个层面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另一方面话语是一种社会建构”(Fairclough,1992;63-64)。按照这个观点,他把话语分析分为文本分析和话语实践分析:文本分析主要讨论词汇、语法、连贯和结构,而话语实践分析包括话语的语用之力、文本的连贯性和文本的互文性。话语的社会实践集中讨论话语中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关系。话语分析不能简单孤立分析和阐释语篇,一定要考虑到相关语篇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因此费尔克劳把语言看作一种可介入社会秩序的力量,语言通过反应现实和再现意识形态来 影响社会过程,语言的使用可以促进社会变革。从这些观点无不体现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内涵。
  二 、理论依据
  关于话语的语言批评研究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以沃达克的历史话语分析为背景。系统功能语法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分析工具,其目的是阐释话语语法结构中所负载的意识形态。按照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的,给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命名同时就会附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意识形态使得话语与社会有联系,意识形态通过话语在人们大脑的意识结构中再现。韩礼德称语言系统由三个功能组成:慨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由于使用语言具体话语形式至少有一种这样的功能,在他早期作品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 中,他指出概念功能是指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的再现;人际功能是指有条理的促进某种社会人际间的相互关系;语篇功能是指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和某种社会人际间的相互关系的结合形成有意义文本,文本必须和它们的语境相关联。批评语言学家认为大众语篇本身并不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主题,语言使用和产生的社会文化实践才是他们所关注的。本文以语言的形式词汇为案例揭示大众语篇的社会功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表征。
  三 、 案例分析
  新闻语篇属于大众语篇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宣传性和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指出带有意识形态的新闻语篇是由肯定我方,否定反方组成。这就是指肯定我方好的优良品质与行为等于否定反方的不良的品质与行为,二者立场截然不同。这种策略可以运用到语言的各种层面,也包括词汇层面。词汇是个人经验和社会现实的建构。然而作为社会的扮演者,属于不同新闻机构的记者将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词汇去描述相同的事件和现象(Van Dijk, 1998)词汇的选择通常按照话语的语境表达记者的价值观并规范记者的行为。也就是词汇不可避免负载着记者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记者以他们特殊身份视角建构社会实践。本文充分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来阐释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所选词汇都是出自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这些所选词汇总的来说都客观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态度和各自政治立场。通过日本巡逻船和中国渔船相撞事件的解读,读者能充分认识到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钓鱼岛的主权在新闻报道中是个十分重要因素,记者都是尽力客观的报道中日撞船事件这个事实。如果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那么,撞船事件的责任完全就属于日本,逮捕中国船员和船长的行为是侵犯中国领土。国际社会也将站在中国一边,使中国处于有利立场。相反,如果主权属于日本,日本政府将有权在自己的国土上逮捕中国船员并深入调查,并按照日本法律控告中国船员。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钓鱼岛的法律状态表达使用了不同的选词,表达不同的立场。事件刚开始,由于中国奉行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则,避免矛盾升级。对于钓鱼岛的主权报道:中国日报报道中使用介词短语“in the East China Sea” 去修辞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发生地点。当时还没有和日本公开争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随着中日矛盾的恶化升级,日本政府非法逮捕中国船员并控告船长,中国日报需要明确表明中国的立场,声明钓鱼岛是中国自古以来固有的领土。因此中国日报改变了用词,选择拥有主权的短语例如: “China’s DiaoYu Islands”, “China’s inherent territory since ancient trimes”,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 “China’s inherent territory”等等。 这些短语表达了拥有和被拥有者的关系,拥有者是中国,被拥有是钓鱼岛。这样中国日报非常明确阐明了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以上一系列政治词汇分析,这些政治词汇表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识形态相互关系。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肯定我方、否定他方的原则,结合话语历史分析,揭示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政治词汇语义与语用,增强读者对意识形态认知水平。
  四、总结
  批评话语分析以韩礼德早期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沃达克是话语历史分析分析大众语篇政治词汇中的意识形态,使读者认识大众语篇政治词汇的重要性,让读者更能识别政治语篇,提高读者阅读政治语篇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敏感度而控制自己不受语言霸权的影响。旨在构建政治词汇专业语料库更有利于政治语篇阅读和反思。

 

 



本文编号:13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f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