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日语多义动词“toru”的词义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18 07:16

  本文关键词: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08年

日语多义动词“toru”的词义分析

吴双  

【摘要】: 日语中,许多多义词都是基础性的词语,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实则义项繁多、词义复杂。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随着学习的深入,或多或少会感到一些混乱。拥有近40种义项的“toru”正是这样一个多义动词。在日语学习者的口语及书面表达种,该词的派生义的使用频率往往很低。那么,有必要对这个词的词义进行全面、彻底地分析,这一定能给词义学研究及教学带来新的启迪。 本论文从词义学的角度出发,在先行研究森田(1989)、松田(2006)等的基础上,援用认知语言学等领域中语义学相关理论,对“toru”的词义进行分析。根据笔者对日本几大国语词典的整理,将“toru”归为38个义项。其中,表示“取、拿”等手部动作意义的义项为基本义,其他为派生义。研究结果表明,“toru”的各义项不是彼此毫无关系的离散性存在,而是通过意向图式、邻接性、相似性、隐喻、换喻、提喻、主体化等机制有机地彼此关联、彼此结合,并由此构成一个关系网。 那么相应地,在日语教学活动中,也不应该再像以往一样机械地将多义词的词义一一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将它置于多义词固有的网络关系结构下,着重于义项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减轻学习者的记忆负担,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63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はじあ8-11
  • 1.研究目的8-10
  • 2.研究对象10
  • 3.研究方法10-11
  • 本论11-58
  • 第一章 意味論における多義語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1-17
  • 一.意味と意味论11-13
  • 二.多義語に関する先行研究13-17
  • 1.多義語の定義13-14
  • 2.多義語と单義語、同音異義語の境界14-17
  • 第二章 「トル」の意味分析17-53
  • 一.「トル」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7-21
  • 二.「トル」の多義分析21-53
  • 1.プロトタイプ的意味の認定21-23
  • 2.イメ一ヅスキ一マに基づくネツトワ一クモデル23-32
  • 3.意味间の関連性32-45
  • 4.比喻に基づく意味拡张45-49
  • 5.「トル」における意味の主体化49-53
  • 第三章 教育现埸における多義語の習得への示唆53-58
  • 一.问题提起53
  • 二.語彙習得に関する先行研究53-54
  • 三.多義語習得におけるネツトワ一クの形成54-58
  • まとめ58-60
  • 付録60-61
  • 参考文献61-63
  • 付記6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丹;“取る”的意义用法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于鹏;对多义动词“とる”的认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众;;对比语言学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华晓会;郭永刚;;日语动词[あける]容器图式的认知视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华晓会;郭永刚;;从认知视角探析多义词“あげゐ”的日汉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刘敏;郭永刚;;日语「とる」类动词的认知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5 王晖;;焦点(图型)与背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7期

    6 华晓会;;日语「な」类常用动词语义范畴的认知技巧探析[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7 华晓会;郭永刚;;“引く”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01期

    8 吴大纲;;论日语动词意义的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03期

    9 郭永刚;华晓会;;关于日语常用动词的语义网络——以“あ”类动词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01期

    10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魏青;日语方位词多义的认知考察[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和文;关于中日“子”的多义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甦;“旦日”注释商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裴志全;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张志强;多义词、文学翻译与翻译批评[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4 王霞;浅谈电力工业英语多义词的翻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何茂活;甘肃山丹方言中的同字形同源词[J];语文学刊;2005年09期

    6 左婷婷;;英语多义词的传统和认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胡德义;;谈语境对多义词学习的重要性[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张羽;刘孟兰;;培养隐喻意识,促进多义词学习[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1期

    9 徐琼;;原型范畴理论对感官词一词多义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0期

    10 徐琼;;原型范畴理论对感官词一词多义的解释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清安;汪顶武;;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殷海俊;郑建明;;舰船导弹火控系统远程检测及故障诊断[A];舰船电子装备维修理论与应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修理学组第四届年会暨信息装备保障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黎琳;;Web内容挖掘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七届电子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平波;;对旅游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管晓静;;论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丁伯平;黄帧桧;杨解人;宋建国;;网络在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09)[C];2009年

    8 马文欢;;概述斯达模式中的信息化管理[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一鸣;;基于网页信息的印象形成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芹;;对当前移动资费体系的思考[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必;[N];经理日报;2004年

    2 鞠建生;[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任光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4 ;[N];联合日报;2008年

    5 中国人民大学 杜鹏;[N];中国社会报;2006年

    6 搜索引擎9238;[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7 马庆然;[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8 王建疆;[N];光明日报;2006年

    9 费锦昌;[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10 李海庆 记者 刘晓满;[N];鞍山日报 ;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新民;网络(图)广义直径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珺;网络服务设施的截流—选址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彭宣维;语篇主题系统[D];北京大学;2001年

    5 张景安;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雄飞;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虚拟室内环境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王海燕;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王元胜;森林资源管理位置服务(LBS)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双;日语多义动词“toru”的词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杜瑞杰;多义词对阅读理解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3 黄闽芳;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启示[D];华侨大学;2008年

    4 符晶;三岁前汉语儿童多义词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丽霞;从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对汉字“过”的个案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朱炜;试论多义词的认知理据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素梅;传统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初探[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付强;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孟照国;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的信息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辉;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4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4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