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构式“A了去了”的构成、起源和构式义

发布时间:2017-04-14 15:06

  本文关键词:构式“A了去了”的构成、起源和构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A了去了”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构式”。本文对构式“A了去了”的讨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其构成,其起源以及其构式义。就其构成而言,本文首先认为,“A了去了”的结构应该划分为[[[A了1]去]了2],其中含三个层级。其次,构式末尾“了”(即“了2”)既有对构式所涉量级进行感叹的语义,相当于语气助词“啦”,也有对构式所表达主观量的事实性进行确认的语义。这双重语义使得“了2”在构式中倾向于保留。再次,和“了2”一样,该构式中A后所附“了1”一般也不允许省略。究其原因:(1)形容词“A”不能和原本为趋向动词的“去”结合,因为“A”表达状态,而状态按Vendler(1967)和Smith(1997)等没有动态性,A自然不能和含动态语义特征的“去”合并。(2)汉语中“A”可以和“了”结合,表达状态变化义。也就是说,结构体“A了”整体具有动词属性。(3)表达状态变化的“A了”和“去”结合后在字面上表达“A”所述状态按一定走向和趋势发生变化之义。(4)实际上,“去”是对“A”所描述状态的一种极限夸大。就“A了去了”的起源而言,本文根据语法化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A了去了”是从“V了去了”演化而来的,大致包括三个阶段:(1)从“V了”到“V了去/V去了”,(2)从“V了去/V去了”到“V了去了”,(3)最后从“V了去了”to“A了去了”。最后,本文根据构式语法中构式的定义,证明了“A了去了”的构式属性,并运用主观化和主观量理论对“A了去了”的构式义做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概而言之,“A了去了”表达说话人对“A”所述性状程度量级的主观夸张,这样的量级既超出了听话人的心理预期,也超出了说话人原有的心理预期。“A了去了”的超预期语义又蕴含两种对比或不对称语义:(1)说话人的已知信息与听话人已知信息不对称,以及(2)句子所表达事实和说话人原有已知信息不对称。
【关键词】: 省略 构式义 语法化 主观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8
  • Introduction8-10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0-16
  • Chapter 2 Composition of A了去了16-26
  • 2.1 Component A16-18
  • 2.2 Component了 1 and了 218-22
  • 2.3 Component去22-25
  • 2.4 Summary25-26
  • Chapter 3 Origin of A了去了26-40
  • 3.1 The Emergenc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V了去了27-33
  • 3.2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了去了33-35
  • 3.3 The Cognitive Rationales for the Grammaticalization35-39
  • 3.4 Summary39-40
  • Chapter 4 Constructional Meaning of A了去了40-58
  • 4.1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Grammar40-43
  • 4.2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e Quantity43-54
  • 4.3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al Meaning of A了去了54-56
  • 4.4 Summary56-58
  • Conclusion58-60
  • Bibliography60-64
  • Appendix64-65
  • Acknowledgements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细莲;一个已婚女子的心声[J];科技英语学习;2000年02期

2 Jane Orton;;BI-CULTURAL RESPONSES TO CHINESE LEARNERS' SPOKEN ENGLISH[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4年01期

3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of Space Deixis:A cross-linguistic analysis[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邹旭;;The Potential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ative-speaker Teacher's Language Classroom[J];海外英语;2012年14期

5 周蕾蕾;;你是与众不同的(英文)[J];大学英语;2012年09期

6 张卫族;;Hard Act To Follow[J];英语沙龙;1997年06期

7 LI Dan;;Analysis on the Shift of Personal Pronou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in Terms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J];海外英语;2013年01期

8 史雯霁;Teachers And Actors[J];大学英语;1983年01期

9 ;A “KISS” 不是代表一个吻[J];长喜欢乐英语;2005年11期

10 ADAM MOORMAN;;Giving Your Chinese a Local Flavor[J];Beijing Review;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Vincent J.van Heuven;;A relative measure of Interlanguag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Benefit[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Elise del Rosario;;Operations Research:Providing Val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Clients[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Non-native Speaker Identity Verification Based on ICA[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Maolin Wang;Hua Wu;Guangling Zi;Ziyu Xiong;;A Study on the Extent of Downstep for High-Low Tones in Chinese[A];第二届国际计算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Jianwu DANG;Kiyoshi HONDA;;Inverse Estimation From Speech Sounds To Articulatory Targets[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Discriminative Training for Speaker Identification with Maximum Model Distance Algorithm[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7 ;On Anti-Model Design for Cantonese Verbal Information Verification[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Tingbo Wang;Huaying Chen;;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Elision of Schwa in English Utterances by Chinese and Uyghur Learners of English[A];2013年教育技术与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SPEAKER-AND LANGUAGE-INDEPENDENT SPEECH RECOGNI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姚明海;;The Use of Four Elements in Sonnets 44 and 45[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2 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徐李洁;条件句与主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夏仪;对《生活大爆炸》中言语误解的关联理论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徐好婧;语用观照下《老爸老妈浪漫史》中刻意曲解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黄靖;远远地隐去,消失,,完全忘掉[D];广西大学;2015年

4 李呈杰;会议口译的意外情况之应对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5 陈钦炳;“佛得角旅游”讲座口译的研究报告[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邵曦瑶;联络口译中译员显身意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8 郑婷婷;译员直接可见讲者对同声传译的效应—一项对广外口译学员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刘敏;冲突性话语中修正策略的语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10 沈波琴;构式“A了去了”的构成、起源和构式义[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构式“A了去了”的构成、起源和构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6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7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