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韩移动动词“来去/(?)”语法化对比

发布时间:2021-07-18 06:50
  汉语的“来/去”与韩语“(?)”都为移动动词,基本语义类似,且都经历着语法化,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存在着相似点与差异点。“来/去”与“(?)”作为动词使用时,主要表达空间位移,在进入到“V1+移动动词”结构后,都演化为了“体标记”表达“动作持续”与“状态持续”,“来/去”最终语法化成为“话语标记”,而“(?)”的语法化过程却在“体标记”阶段结束。本文对移动动词“来/去”及“(?)”与其所在结构、相关语义特征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梳理其结构以及语义变化路径,对比两者的语法化发展过程及特征,探究结构与语义的变化在语法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尝试寻找它们的语法化机制。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汉韩移动动词语法化国内外研究概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汉韩移动动词及语法化概况
    第一节 移动动词的定义
    第二节 汉韩移动动词的分类
    第三节 语法化理论概况
        一、语法化的概念及特征
        二、语法化研究概况
第二章 “来/去”与“(?)”组成结构特征
    第一节 “来/去”补语结构特征
        一、“V1+来/去”结构特征
        二、“V1+ V2+来/去”结构特征
        三、“来/去”补语结构的制约情况
    第二节 “(?)”合成词与辅助谓词结构特征
        一、“(?)”作为主动词时的句子结构特征
        二、“(?)”合成词结构特征
        三、“(?)”辅助谓词结构特征
    第三节 “V1+来/去”与“V+-(?)”结构特征对比
        一、存在发话者的情况
        二、不存在发话者的情况
    第四节 “V1+V2+来/去”与“V+ (?)”结构特征对比
第三章 “来/去”与“(?)”语法化语义变化路径及程度
    第一节 “来/去”与“(?)”词典释义对比
    第二节 “来/去”与“(?)”的语义历时变化与对比
        一、“来”语义历时变化
        二、“去”语义历时变化
        三、“(?)”语义历时变化
        四、“(?)”语义历时变化
        五、“来/去”与“(?)”历时语义对比
    第三节 “来/去”与“(?)”组成结构的共时语义与对比
        一、“来/去”组合结构共时语义
        二、“(?)”组成结构的共时语义
        三、“来/去”与“(?)”组成结构的共时语义对比
        四、“来/去”与“(?)”语法化程度对比
第四章 汉韩移动动词语法化机制
    第一节 语法化的发展过程与原理机制
    第二节 “来/去”与“(?)”语法化机制
        一、隐喻
        二、原型范畴与语义扩展
        三、重新分析
        四、谓词的使用与语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助动词“好”的语法化过程[J]. 姜梦,崔宰荣.  汉语学习. 2017(06)
[2]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及其相关问题——兼论主观化与语法化的关系[J]. 潘海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3]韩汉“未完了相”表达的对应关系及内部终点分布对比[J]. 李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04)
[4]“V来”类话语标记的语篇特征及主观化表现[J]. 曹沸.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5]主观化与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语义异指研究[J]. 李雨晨,刘正光,刘昭敏.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03)
[6]论语法化与主观化的关系[J]. 肖志红.  外语学刊. 2014(03)
[7]从语法化视角探究汉语名词词义的主观化[J]. 高春慧.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4)
[8]趋向动词“起来”与“下去”——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与认知语言学的偏误分析[J]. 雍琳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02)
[9]表达祈使的“去”在对话语境中的主观化与叹词化[J]. 李先银.  世界汉语教学. 2013(02)
[10]“越来越……”构式的语法化——从语法化的视角看语法构式的显现[J]. 龙国富.  中国语文. 2013 (01)

博士论文
[1]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 刘芳.福建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汉语和“来、去”有关的趋向补语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D]. 朴贤珠.北京语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89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289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3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