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9 06:14
  论辩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政治信念的传播、思想观点的交流,经济贸易中的谈判,法律案件的诉讼,国家之间的外交谈判,甚至于貌似“超然”的学术话语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活动。作为一种非暴力言语手段,论辩可以调停相互冲突的利害关系,澄清和解决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协调彼此的行动。与利用行政手段、高压手段、经济手段等处理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相比,它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手段。意识到这一点对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此外,学术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亦需要论辩的认证与驱动。然而,对于这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的课题,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规模和投入都太小,而且理论探索存在着观念陈旧、脱离实际等严重问题。当代中国学术界对论辩的研究主要局限在逻辑学与语言学的范畴内,所关注的主要是论说文中所表现的逻辑推理技巧与语言艺术,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辩论赛”这一模拟论辩形式,几乎完全忽略了“论辩”以“讲道理”的形式在话语中的普遍分布及其作为话语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所应具有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效。中国现有的论辩研究不仅未能按照时代要求重新整理与反思中国的传统论辩思想,而且在当今全球化学术语境内,它亦未能积...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现状
    第一节 关于"论辩"本身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论辩阶段"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论辩类型"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论辩方法"的研究
    第五节 关于"论辩原则"的研究
    第六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所形成的基本设定及其形成原因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比较
    第一节 中国传统论辩研究概述
    第二节 邓析的论辩思想
    第三节 老子的论辩思想
    第四节 孔子的论辩思想
    第五节 墨家的论辩思想
    第六节 孟子的论辩思想
    第七节 荀子的论辩思想
    第八节 庄子的论辩思想
    第九节 韩非子的论辩思想
    第十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比较结论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跨文化比较
    第一节 论辩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 凯姆·帕尔曼的论辩理论
    第三节 斯蒂芬·图尔敏的论辩理论
    第四节 非形式逻辑学家们的论辩理论
    第五节 语用-辨证学派的论辩理论
    第六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跨文化比较结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新构筑
    第一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观念基础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在"修辞学"范畴内的重新解读与构筑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范式转换及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模式[J]. 刘亚猛.  修辞学习. 2009(06)
[2]邓析“两可之论”的逻辑学意义及现代启示[J]. 张晓芒.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
[3]分析与评价谬误的新方法——以沃尔顿对“针对人身”论证的研究为范例[J]. 马永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4]庄子“辩无胜”思想的真理观解读[J]. 李瑞青.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5]论辩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沃尔顿新论辩术理论述评[J]. 李永成.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
[6]《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J]. 伍晓明.  中国文化研究. 2008(01)
[7]谬误研究的新修辞学视角[J]. 马永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8]追求理性的学术论辩[J]. 周永坤.  法学. 2007(10)
[9]论辩的语用辩证理论研究与实践[J]. 张树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9)
[10]语用论辩学派的论证评价理论探析[J]. 赵艺,熊明辉.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04)

硕士论文
[1]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研究[D]. 赵建国.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25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425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8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