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06:12
  多模态教学模式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出发,主张运用语言、文字、动作、视频、图像等不同符号系统去刺激学习者的感觉器官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中,力求通过各种模态之间的搭配或组合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关多模态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起步时间较短,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方面,在对外汉语领域研究的较少,关于综合课的研究更是很少涉及,故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的应用上。本论文以沈阳四所高校的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为例,通过分析教学视频、课堂观察、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针对研究结果从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合理使用提出教学策略及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多模态的基本理论、组织框架、分类形式、多媒体和多模态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以沈阳地区四所高校的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为例,描述了研究对象和教学课堂的基本情况,然后运用多模态分析软件ELAN5.4对录制的视频进行了量化分析。最后通过课堂观察,从教学内容的角度阐释了... 

【文章来源】:沈阳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李姆综合性多符号模式图示

框架图,多模态,话语,框架


8图 1.2 多模态话语综合理论框架Fig.1.2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synthesis功能语言学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分析多模态理论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具有表意功能的社会符号系统,除语言之外的音乐、色非语言符号系统也具有和语言一样的表意功能,它们也是传递一部分。”[5]有学者认为在传递信息时依靠的是语言环境而不是交际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在分析多模环境放在首位,这一观点继承并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新课,模态,统计表,类型


图 3.5 新课文教学最受欢迎模态类型统计表Fig.3.5 The most popular mode in vocabulary teaching师讲授课文时,学生最喜欢的模态类型排名前四的为语言、图片、除基本的语言模态外,图片和文字模态也是学生喜欢的模态类型,为 33 次、31 次;影片模态在问卷结果中排名第四,共出现 27 次;个是:歌曲模态出现 9 次、动作模态出现 8 次、实物模态 5 次、声 4 次。12:在你有疑问的时候,你最想老师用哪种方法解答?语言 文字 图片 影片 歌曲 动作 实物 声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模态话语视域下的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丁爱群.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24)
[2]多模态话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秦琼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12)
[3]国外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相关研究述评[J]. 刘剑.  外语教学. 2017(04)
[4]多模态教育环境中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J]. 曹韵.  外语学刊. 2015(04)
[5]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 张德禄,丁肇芬.  外语界. 2013(03)
[6]关注多模态话语教学 提高学生交际能力[J]. 代树兰.  山东外语教学. 2011(03)
[7]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 冯德正.  外语研究. 2011(01)
[8]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 张征.  中国外语. 2010(03)
[9]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张德禄.  中国外语. 2010(03)
[10]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 张德禄,王璐.  外语学刊. 2010(02)

硕士论文
[1]多模态教学在对外汉语初级听说课的使用情况分析[D]. 郑颖歌.暨南大学 2018
[2]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玲玲.西北师范大学 2016
[3]对外汉语课堂多模态教学现状的考察[D]. 张甜.中山大学 2015
[4]多模态话语视域下高中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 李静姝.赣南师范学院 2015
[5]多模态PPT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D]. 熊婷.重庆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23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523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c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