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现代汉语“A里AB”格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2 16:01
  本文从状态性入手,发现凡是能进入“A里AB”格式的词语都会有状态的变化,因此将这一格式的主要成员命名为状态形容词、拟声状态词。我们在对现代汉语“A里AB”格式进行充分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对该格式的界定、来源和结构特点、句法功能、语用、语义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从多个方面对“A里AB”格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探讨造成“A里AB”格式差异的语言内外部原因。本文共分六章,外加结论一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涉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方法和范围,详细阐述了“A里AB”格式研究的五个必要性,有:对“A里AB”格式的数量规模及地域分布存在分歧、形容词重叠格式研究的不平衡、“A里AB”格式是构形重叠还是构词重叠、“A里AB”格式研究方法、理论的单调、对工具书编纂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补益。第二章是对“A里AB”格式的性质分析和界定的,本章对整个格式以及“里”的性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描写。第三章根据“A里AB”格式的外在特点、词性等角度进行分类,并从语义、语音角度论述了进入这一格式词语的特征。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的重点章节,第四章从句法功能和语用特征分别对状态形容词和拟声状态词进行考察,而第五章...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现阶段"A里AB"格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1.1.2 现代汉语中重叠形式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概况
        1.2.1 现代汉语中重叠形式的研究现状
        1.2.2 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研究
        1.2.3 现代汉语关于"A里AB"格式的研究现状
        1.2.4 现代汉语拟声词及"A里AB"拟声词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和范围
第2章 "A里AB"格式的性质和界定
    2.1 "A里AB"格式的界定
        2.1.1 "A里AB"格式名称的界定
        2.1.2 "里"的界定
    2.2 "A里AB"格式的性质
    2.3 "A里AB"格式的整体特点
第3章 "A里AB"格式的分类及外部特征
    3.1 "A里AB"格式的分类
    3.2 "A里AB"格式的外部特征
        3.2.1 "A里AB"格式的字形特点
        3.2.2 A、B的词性
        3.2.3 "A里AB"格式的重叠条件
        3.2.4 "A里AB"格式的重叠的认知理据
    3.3 "A里AB"格式的词性
    3.4 "A里AB"格式的音调特点
第4章 "A里AB"格式的句法功能与语用特征
    4.1 "A里AB"格式的基本句法功能
        4.1.1 状态词形容词"A里AB"的句法功能
        4.1.2 拟声状态词"A里AB"格式的句法功能
    4.2 "A里AB"格式的组合功能
        4.2.1 "A里AB"+的
        4.2.2 "A里AB"+"又"构成"A里又AB"
        4.2.3 "A里AB"格式受时间副词修饰
        4.2.4 "A里AB"格式前面加上表程度的指示代词
        4.2.5 "A里AB"格式句中位置转变
    4.3 "A里AB"格式句法功能中的限制
    4.4 "A里AB"格式句类分布
    4.5 "A里AB"格式的语用特点
        4.5.1 表达性特征
        4.5.2 较强的口语性与形象性
        4.5.3 "A里AB"格式的连用
        4.5.4 "A里AB"格式的语用突破
        4.5.5 "A里AB"格式的语体分布
第5章 "A里AB"格式的语义特点
    5.1 "A里AB"格式状态形容词语义特点
        5.1.1 状态性
        5.1.2 程度态
        5.1.3 憎恶性的相对性
        5.1.4 评估性
        5.1.5 个体性(单复数的表现)
        5.1.6 语境性、对举性与修辞性
        5.1.7 绘人性和绘物性
    5.2 "A里AB"格式拟声状态词语义特点
        5.2.1 修辞性
        5.2.2 摹拟性
        5.2.3 丰富的色彩义
第6章 "A里AB"格式的比较研究
    6.1 与其它近似格式的比较
        6.1.1 与"AABB"比较
        6.1.2 与"A里BC"比较
    6.2 与古汉语格式的比较
    6.3 与方言格式的比较
结论
附表A (按音序)
附表B (按照重叠后词性)
附表C (按照普通话和方言)
附表D (按照自足和非自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528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528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