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基于汉越对比的差比句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9 13:14
  汉语差比句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点。在学习过程当中对外国学生则是一个难点。越南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差比句时出现很多偏误。因此本文先对比汉越语的语法特点,然后分析越南学生在使用这些差比句式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差比句教学的策略。除引言、结语、附录外,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本文先概述汉语差比句和越南语差比句,然后从结构形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汉越差比句在语法结构的异同。第二章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搜集到的原始语料和通过问卷测试,从错序、遗漏、误用、误加四个方面对越南学生在使用差比句的过程中的比较标记、比较项、结论项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并统计了各类偏误在初、中、高三级中的分布情况。第三章,从以上对偏误的归纳与分析,主要从“比”字句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改进建议。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及范围
        1.研究对象
        2.研究范围
    (三) 前人的研究成果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汉语越南语差比句对比研究
    (一) 汉语差比句概述
        1."比"字句的语法结构
        2.差比句的否定表达式的语法结构
    (二) 越南语差比句概述
        1.越南语差比句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
        2."hon"字句的否定形式
    (三) 汉语越南语差比句异同
        1.汉语越南语差比句的相同点
        2.汉语越南语差比句差异
    (四) 小结
二、越南学生习得差比句偏误分析
    (一) 调查概述及越南学生习得差比句偏误统计
        1.调查概述
        2.越南学生习得差比句偏误分析统计
    (二) 越南学生差比句偏误分析
        1.比较标记方面的偏误
        2.比较项方面的偏误
        3.结论项方面的偏误
三、越南学生汉语差比句教学策略
    (一) 对教材的考察比较及建议
        1.教材的考察比较
        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3.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二) 对"比"字句教学的建议
        1.显示汉越语言差异,强化难点教学
        2.对教师"比"字句的建议
        3."比"字句教学要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各个阶段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日语差比句对比解析[J]. 李伟,杨政华.  考试周刊. 2009(06)
[2]韩国留学生比字句的使用情况考查[J]. 郑巧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8(03)
[3]“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不比”的语用分析[J]. 余敏.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01)
[4]从类型学视野看汉语差比句偏误[J]. 赵金铭.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4)
[5]现代汉语“比”字句中情态动词意义分布考察[J]. 许国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6)
[6]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J]. 王茂林.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03)
[7]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 张和友.  汉语学习. 2002(05)
[8]外国人语法偏误句子的等级序列[J]. 赵金铭.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02)
[9]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J]. 肖奚强.  世界汉语教学. 2000(02)
[10]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J]. 王建勤.  世界汉语教学. 1999(04)

硕士论文
[1]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D]. 郑湖静.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2]泰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偏误分析[D]. 胡亮节.云南师范大学 2006
[3]越南语“ho’n”字句与汉语“比”字句对比研究[D]. 邓世俊.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考察[D]. 肖小平.广西师范大学 2004
[5]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语法偏误分析[D]. 郭莉.广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56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556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