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蒙古汉语学习者对孔子学院的认知 ——以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蒙古国普通话中学调查结果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7 06:19
  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与政策之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同中国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在这一形势下,语言成为了各国之间合作交流的媒介和载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形成了“汉语热”这一浪潮。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蒙古国因为特殊的地缘、民族文化关系,与中国的交流尤为紧密,汉语也成为了蒙古国的第二大外语。自孔子学院成立以来,海内外专家学者对孔子学院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但是站在本土汉语学习者角度针对孔子学院的研究有所缺失,并且对于汉语学习者对孔子学院的认知方面研究有所缺失。孔子学院面向的是本土的汉语学习者,只有充分了解本土汉语学习者对孔子学院的认知和评价,才能了解较为了解到孔子学院在本土汉语学习者眼中的形象,才能在孔子学院的建设方面提出更为具体的建议,才能使孔子学院展现出更多的本土优势,吸引更多的汉语爱好者和中华文化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从而真正发挥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交流机构的最大效应。站在这一角度上,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研究法及统计分析法,针对...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访谈法
        三 实地考察法
        四 调查研究法
        五 统计分析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 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功能
        二 孔子学院的师资培养与教学模式
        三 孔子学院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蒙古汉语教学现状
    第一节 蒙古国汉语学习者人数
    第二节 蒙古国汉语学校
        一 全日制汉语学校
        二 增设有汉语课程的中小学
        三 开设汉语相关专业及汉语课程的高等院校
        四 民营汉语培训机构
    第三节 蒙古国汉语教师
    第四节 蒙古国孔子学院建设
    第五节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蒙古国普通话中学概况
第二章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一节 蒙古国汉语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 被调查者构成
        二 被调查者学历
        三 被调查者是否到过中国
        四 被调查者的汉语水平
    第二节 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对孔子学院参与度、了解度分析
        一 了解孔子学院的途径
        二 对孔子学院的参与程度
    第三节 对孔子学院性质的认知
    第四节 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对孔子学院的评价分析
        一 对孔子学院教师的评价
        二 对孔子学院教材的评价
        三 对孔子学院活动的评价
        四 对孔子学院知名度的评价
        五 对孔子学院作用的评价
        六 对孔子学院的满意度
        七 学习汉语倾向地点
    第五节 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对孔子学院的建议
第三章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蒙古国普通话中学现有问题
    第一节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蒙古国普通话中学的“三教”问题
        一 教学法
        二 教师
        三 教材
    第二节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举办中的问题
        一 比赛结果不够公开
        二 比赛人员分组不科学
        三 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第四章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以及蒙古国普通话中学未来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蒙古国普通话中学“三教”发展建议
        一 教学法
        二 教师
        三 教材
    第二节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举办中的建议
    第三节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蒙古国普通话中学增强综合品牌建设的建议
        一 加快“本土化”进程
        二 充分利用多媒体
        三 增强与本土汉学家和国内专家学者密切合作
        四 利用多种优势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573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573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d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