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韩国学生“被”字句偏误分析及教学方案

发布时间:2022-01-24 21:39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之一,同时也是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突出的难点。本文在归纳整理了中韩两国关于被动语句的研究现状之后,比较了中韩两种语言在表示被动语句上的异同点。通过针对韩国学生的关于“被”字句使用情况的两次问卷调查,认识到韩国学生使用“被”字句时经常会出现偏误。笔者通过归纳研究先分析比较了韩汉被动句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总结出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韩国学生使用”被”字句时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的影响,产生了负迁移;二是不能全面的理解“被”字句的语法功能,过度泛化;三是由于教学或者教材的原因,产生的诱导性偏误。笔者针对分析出的韩国学生“被”字句中偏误产生的这三点原因,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以及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设计了在“被”字句的教学中关于“被”字句的语序、附加成分以及感情色彩三方面的相关教学方案。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研究,能帮助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尽量的克服母语的干扰,全面的了解“被”字句的语法特点,避免产生过度泛化的现象,从而减少在使用“被”字句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被”字句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希望韩国学生能够真正的...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的对象和选题的意义
    0.2 相关的研究成果综述
        0.2.1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被"字句研究综述
            0.2.1.1 被字句教学研究
            0.2.1.2 汉语"被"字句和韩国语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0.2.2 韩国学者对汉语"被"字句研究
    0.3 本文运用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介绍
第一章 关于"被"字句的两次问卷调查
    1.1 第一次问卷的设计方案与调查目的及结果
        1.1.1 方案设计
        1.1.2 调查结果
    1.2 第二次问卷的设计方案与调查目的及结果
        1.2.1 方案设计
        1.2.2 调查结果
第二章 韩国留学生偏误分析
    2.1 偏误分析理论及其运用
    2.2 韩汉被动句语法特点比较
        2.2.1 韩语和汉语被动句的结构
        2.2.2 韩语和汉语被动句中的NP1
        2.2.3 韩语和汉语被动句中的NP2
        2.2.4 韩语和汉语"被"字句的VP和其他成分
    2.3 对两次调查结果的偏误分析
        2.3.1 母语负迁移
        2.3.2 过度泛化
        2.3.3 诱导性偏误
第三章 由易到难的"被"字句教学方案设计
    3.1 关于"被"字句语序的教学方案设计
    3.2 关于"被"字句附加成分的教学方案设计
    3.3 关于被动句感情色彩的教学方案设计
结语
附录1 (调查1)
附录2 (调查2)
参考文献
    (一) 论文
    (二) 专著/教材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研究[J]. 周文华,肖奚强.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02)
[2]论“被”字句教学[J]. 高剑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字句习得的考察[J]. 黄月圆,杨素英,高立群,张旺熹,崔希亮.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2)
[4]被字句的语篇考察[J]. 郭圣林.  汉语学习. 2006(06)
[5]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J]. 劲松.  汉语学习. 2004(01)
[6]英语、汉语、朝鲜语双宾语句主动——被动转换对比[J]. 张贞爱.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7]英、朝、汉被动句对比分析[J]. 张京华.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8]试论“被”字句的教学[J]. 高顺全.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1(01)
[9]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J]. 柳英绿.  汉语学习. 2000(06)
[10]谈汉语被字句和朝鲜语被动句对应比较的不同点[J]. 金钟太.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3)

硕士论文
[1]试论现代汉语被字句中的补语[D]. 刘静.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7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07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8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