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现代汉语补语划分方案的合理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6 20:14
  在现代汉语中,补语是个很复杂的成分,也很容易引起争议,前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以金立鑫先生提出的解决补语问题的方案为根据,对金立鑫先生采用“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解决补语问题的可行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析。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现代汉语补语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介绍了两种补语划分的方案,进而交代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并对语料来源和所使用的符号作了说明。第二、三章对“S一V一R一0”、“S一V一R”以及“S+V+得+R”句式中补语的语义选择情况进行说明。第四章对补语语义多指向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五章利用第三、四章的语义指向研究成果和语言类型学原理,说明“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的合理性。并且从句法和语用平面说明了介词短语因位置的不同会在时体意义上,表达重心上,句子的焦点上存在差异。最后,我们采纳金立鑫先生“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的概念,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传统语法中的补语重新进行了分类,语义指向句中的名词性成分的补语即和句中的名词性成分有表述关系的叫次级谓语;语义指向述语动词对述语动词进行补充说明的成分以及述语动词后面的介词短语、数量短语,...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汉语补语问题的研究概况
        1.1.1 补语的定义研究概述
        1.1.2 述补结构的中心问题研究概述
        1.1.3 对带“得”的补语研究概述
        1.1.4 补语语义指向研究概述
        1.1.5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6 补语划分方案的理论介绍
    1.2 本文研究的对象、语料及所用符号说明
        1.2.1 本文研究的对象
        1.2.2 语料说明
        1.2.3 使用的形式符号说明
第二章 “S 一 V 一R 一0”和“S 一V 一R ”句式中 R 的语义选择情况
    2.1 “S 一V 一R 一0 ”句式中补语表述名词性成分的情况
        2.1.1 补语的语义表述主语
        2.1.2 补语的语义表述宾语
    2.2 “S 一V 一R ”句式中补语R 的语义选择情况
        2.2.1 补语语义表述主语
            2.2.1.1 补语的语义表述施事主语
            2.2.1.2 补语的语义表述受事主语
    2.3 补语的语义指向述语动词
        2.3.1 表示动作本身属性的词语作补语语义指向述语动词
        2.3.2 虚化补语语义指向述语谓词
        2.3.3 表程度的补语语义指向述语谓词
第三章 “S+ V + 得+R ”句式中补语 R 的语义选择情况
    3.1 对充当 R 的词语和 R 的成分归属分析
        3.1.1 充当 R 的词语(“得”后R 是非主谓短语)
        3.1.2 “S + V + 得+R ”中“R ”的成分分析(“得”后R 是主谓短语)
    3.2 对R 的语义指向研究
        3.2.1 非主谓短语作补语的语义指向
        3.2.2 “得”后是主谓短语的语义指向情况
第四章 补语语义多指向的原因分析
    4.1 补语语义多指向的原因
        4.1.1 补语的虚化程度不同造成的语义多指
        4.1.2 补语动词和述语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语义多指
        4.1.3 主宾可换位造成的语义多指
        4.1.4 宾语的有无造成的语义多指
第五章 补语划分方案的合理性
    5.1 次级谓语的合理性
        5.1.1 次级谓语的述谓性
        5.1.2 次级谓语的类型学验证
    5.2 后置状语的合理性
        5.2.1 数量短语在状语位置和补语位置存在不对称性
        5.2.2 介词短语在状语位置和补语位置存在不对称性
    5.3 不同位置的介词短语存在的表义差异
        5.3.1 介词短语居前居后在语义上存在差别
        5.3.2 介词短语居前居后在时体意义上有差别
        5.3.3 介词短语居前居后在表达重心上有差别
        5.3.4 介词短语居前居后句子的焦点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J]. 杨文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2]汉英翻译中信息焦点的调整[J]. 王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3]“描述”次谓语与“结果”次谓语的语义阐释[J]. 陈兴.  外语学刊. 2010(01)
[4]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J]. 金立鑫.  中国语文. 2009(05)
[5]从信息结构角度看焦点结构的分类[J]. 周士宏.  汉语学习. 2008(05)
[6]汉语焦点与汉语语序[J]. 陈琳.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05)
[7]汉语焦点问题研究综述[J]. 仇栖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8]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 高顺全.  汉语学习. 2005(01)
[9]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5(01)
[10]有标志补语的语义指向[J]. 司玉英.  语言科学. 2004(04)

硕士论文
[1]有关汉语焦点研究的几个问题[D]. 仇栖锋.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汉语语序研究[D]. 季丽莉.曲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11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11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2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