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论词语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发布时间:2022-02-15 13:20
  语义的模糊性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词语表达概念的模糊性是语言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词语表达概念的语义模糊性主要是指词语在表达概念的过程中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或者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关于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其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词语表达概念的逻辑特征的模糊性和词语表达概念这一中间环节的模糊性。因为概念与词语的模糊性从实质上来看就是词义的模糊性,所以研究词语表达概念的模糊性必须要从词类和义项两方面着手具体分析,虚词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所以不表达概念,因此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本文重点研究实词,特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在表达概念中所出现的语义模糊性,并从义项的角度,重点考察研究了多义词、同义词与反义词等义项在表达概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词义模糊性。产生语义模糊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观事物成相的差异性。客观事物通过主体得以反映有一个成相的过程。人所理解的客观事物是通过人的双眼和大脑反映出的该事物的“身影”,而这个“身影”通过这些介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失了真,事物的成相就出现了差异性,所以我们所理解的客观事...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原因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2章 词语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2.1 词语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解析
        2.1.1 词语表达概念逻辑特征的语义模糊性
        2.1.2 词语表达概念中间环节的语义模糊性
    2.2 词语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特征
        2.2.1 词语表达概念时出现语义模糊性的普遍性
        2.2.2 明晰的表达与语义模糊效果的和谐性
        2.2.3 模糊义的有界性和隶属度
第3章 词类与义项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 词类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1 名词、动词、形容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1.1 名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1.2 动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1.3 形容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2 数词、量词、代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2.1 数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2.2 量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1.2.3 代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2 义项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2.1 多义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2.2 同义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3.2.3 反义词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
第4章 词语表达概念产生语义模糊性的原因
    4.1 客观事物成相的差异性
    4.2 语言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4.3 语符工具表达能力的局限性
第5章 词语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的作用
    5.1 使语言表达更规范
    5.2 使语言表达更具有灵活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能力与口译能力关系探究[J]. 邢家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2]拟声词之浅谈[J]. 朱晶晶.  考试周刊. 2007(10)
[3]自然语言论证评价的逻辑分析[J]. 熊明辉.  哲学研究. 2006(10)
[4]区别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浅谈[J]. 陆脉,陈茜菲.  现代语文. 2006(02)
[5]“同志”称谓的历史嬗变及其语义特征[J]. 王枫,李树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6]“同志”一词的演化及其文化意义[J]. 俊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7]词义的模糊性及其语用价值[J]. 王化鹏.  修辞学习. 2001(05)
[8]汉英代词模糊性对比[J]. 何晓春.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1)
[9]认知命题的逻辑语义特征分析[J]. 唐晓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4)
[10]论概念与语词的模糊性——模糊语言研究之二[J]. 唐树芝.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03)



本文编号:3626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26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