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单音复述副词构成的前项隐含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4 14:23
  对于单音节复述类副词构成的前项隐含句的研究,学界历来是较为薄弱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较为详细的形式描写、分析以及功能解释,试图全面地考察单音节复述类副词前项隐含的现象以及从隐含的角度对这类副词的虚化做出分析。鉴于对此项研究的薄弱,本文将分四个章节结合单音节复述类副词所在的句段、篇章,运用语用及认知理论试图对前项隐含的单音节复述类副词进行全面探讨,尝试对隐含项的性质、与本句的关系及对单音节复述类副词造成的影响,做试探性的研究。第五章将结合前四章的分析对造成单音节复述类副词可以前项隐含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总结,对在隐含前项的影响下单音节复述类副词相似的虚化路径进行归纳,并对不同的虚化层级做出解释和分析。同时对于学界关于这类单音节复述类副词存在的纠葛以及主观论断性等问题,从隐含的角度提出我们的看法。单音节复述类副词所具有的非单项性和同质性促使我们在认知上进行完形操作,在隐含句中的提示性成分的配合下,转喻机制提供了原始动力,类推机制实现了对前项索引的逼近,语境吸收、语用推理、高频性以及转喻对象的模糊化促进了复述类副词的虚化,而保持原则对此类副词的内部成员进行了本质区分,使之各司其职,...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前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0.3 本文所涉及到的术语
    0.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前项隐含的“也”字句
    1.1 “也”字隐含句的界定与分类
        1.1.1 “也”的基本用法
        1.1.2 前项隐含的“也”字句
        1.1.3 隐含类别
    1.2 隐含类别的关联度
    1.3 前项隐含与“也”的转化与分化
        1.3.1 构式化
        1.3.2 关联化
        1.3.3 情态化
    1.4 小结
第二章 前项隐含的“再”字句*
    2.1 “再”字隐含句的性质与类别
    2.2 表层形式与深层语义
        2.2.1 语义复原
        2.2.2 心智空间
    2.3 语义指向与语用倾向
        2.3.1 语义指向
        2.3.2 限制与显化
        2.3.3 语用倾向
    2.4 小结
第三章 前项隐含的“还”字句
    3.1 “还”字隐含句的界定与分类
        3.1.1 “还”的基本义
        3.1.2 前项隐含的“还”字句
        3.1.3 隐含类别
    3.2 前项隐含与“还”的转化与分化
        3.2.1 关联化
        3.2.2 情态化
    3.3 小结
第四章 前项隐含的“又”字句*
    4.1 “又”字隐含句的界定与分类
        4.1.1 “又”的基本义
        4.1.2 前项隐含的“又”字句
        4.1.3 隐含类别
    4.2 前项隐含与“又”的转化与分化
        4.2.1 关联化
        4.2.2 情态化
    4.3 小结
第五章 前项隐含句的共性与动因
    5.1 共性与个性
        5.1.1 语义属性及其特征
        5.1.2 认知完形与前项补缺
        5.1.3 语义指向
    5.2 隐含与虚化
        5.2.1 相似语境与隐含效力
        5.2.2 转喻模糊化与其他
        5.2.3 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XP也VP”构式分析[J]. 李文浩.  汉语学报. 2010(04)
[2]“再”、“还”重复义与动词性词语的“有界”、“无界”[J]. 祝东平.  汉语学习. 2010(05)
[3]汉语间接否定拒绝句式“又不/没有”的语义背景和使用条件[J]. 张京鱼,刘加宁.  汉语学习. 2010(01)
[4]“再X也Y”的构式分析[J]. 李凰.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04)
[5]“再”字NP作主语的“假单句”[J]. 古川裕.  汉语学习. 2009(05)
[6]“更”字比较句中多项比较的程序与格式[J]. 张谊生.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4)
[7]副词“还”的“反预期”语用功能及“反预期”的义源追溯[J]. 唐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8]从认知图式看“再”的语义演变[J]. 李秉震.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4)
[9]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 武果.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3)
[10]论主观化在“还”的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J]. 刘祥友,彭龙英.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01)

硕士论文
[1]“再X不过”格式研究[D]. 杨煜.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P再Q”结构研究[D]. 董桂君.吉林大学 2008
[3]多功能副词“也”的多角度研究[D]. 刘艳.浙江大学 2008
[4]副词“也”的主观性分析[D]. 范熙.华南师范大学 2007
[5]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D]. 唐敏.上海师范大学 2003
[6]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 童小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42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42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c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