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不一定”与“不见得”的多角度辨析

发布时间:2022-11-08 21:31
  “不一定”与“不见得”是口语和书面语中很常见的一对同义词,在语义上、形式上比较接近,现代汉语中常常可以替换使用,很多权威词典中甚至用相互释义的方法来处理这两个词语。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留学生对这两个词的掌握并不理想,容易出现偏误,并进一步对大量语料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二者的差异涉及到句法、语义和语用多个方面,以往对于二者的研究并不多见,现有的词典中对于“不见得”与“不一定”的解释和辨析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疑问。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不一定”与“不见得”的异同进行详细地描写和全面地分析,同时,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对“不一定”与“不见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偏误情况进行总结,并结合教学提出解决办法。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一)说明选题的意义,回顾与本文有关的研究成果,阐述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二)讨论“不一定”与“不见得”的性质界定问题。(三)讨论“不一定”与“不见得”的语法化过程。(四)考察“不一定”与“不见得”的语义差异,对二者义项进行重新概括,对词典中的解释进行完善和细化,并对二者语义上可以替换的条件和不能替换的条件进行总结。(五)从句法分布...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零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已有研究的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不一定”与“不见得”的性质界定
二、“不一定”与“不见得”的语法化过程
    (一) “不一定”的语法化过程
    (二) “不见得”的语法化过程
    (三) 从语法化过程看二者的差异
三、“不一定”与“不见得”的语义分析
    (一) “不一定”的语义分析
        1. “不一定”表示"不是必须、不是必定"
        2. “不一定”表示"不能确定、没有确定"
        3. “不一定”表示"有可能、说不定"
        4. “不一定”表示"可能不、不会"
        5. “不一定”表示"没必要、不应该"
    (二) “不见得”的语义分析
        1. “不见得”表示"并不、不会"
        2. “不见得”表示"可能不、也许不"
    (三) 二者在语义上不可替换的条件
        1. 当“不一定”表示"不能确定、没有确定"时不能替换
        2. 当“不一定”表示"有可能、说不定"时不能替换
    (四) 二者在语义上可以替换的条件
        1. 当二者都表示否定倾向性推测时可以替换
        2. 当二者都表示委婉的否定时可以替换
    (五) 小结
四、“不一定”与“不见得”的句法差异
    (一) 句法位置考察
        1. 位于句首
        2. 位于句中
        3. 位于句末
        4. 独立成句
    (二) 句法搭配考察
        1. 与带有任指性成分的名词性短语共现
        2. 与并列结构短语的搭配
        3. 对副词的选择差异
        4. 与助词"的"和"的"字结构的搭配
        5. 同语气词"呢"的搭配
    (三) 小结
五、“不一定”与“不见得”的语用差异
    (一) 主观性差异
    (二) 否定倾向性程度差异
    (三) 语气功能差异
    (四) 语体色彩差异
    (五) 小结
六、“不一定”与“不见得”的偏误分析
    (一) 偏误类型
        1. 语义不搭配
        2. 对于词性和句法功能不了解
        3. 句法搭配误用
        4. 同其他词语杂糅
    (二) 偏误产生的原因
    (三) 解决办法和建议
        1. 加强本体研究
        2. 完善教材和词典中的释义以及词语的对比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副词“不”、“没(有)”与动词搭配的不对称研究[J]. 黄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2]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 武果.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3)
[3]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J]. 沈家煊.  汉语学习. 2009(01)
[4]语义导向性学习——从语义到句法[J]. 蒋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5]从语义选择与限制看词汇的搭配[J]. 张玲.  科技信息. 2009(02)
[6]浅谈关于副词“就”的主观量问题[J]. 岳春娴.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05)
[7]“偏误分析”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朱一楠.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8]“总(是)”与“老(是)”的语用功能及选择差异[J]. 张谊生,邹海清,杨斌.  语言科学. 2005(01)
[9]否定词的否与不否[J]. 张传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试论“巴不得”与“恨不得”[J]. 张先亮,唐善生.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06)

硕士论文
[1]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是……的”结构偏误分析[D]. 张井荣.暨南大学 2009
[2]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华相.暨南大学 2009
[3]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就”、“也”、“都”的研究[D]. 郁梅.苏州大学 2009
[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材研究[D]. 张静.陕西师范大学 2009
[5]语气副词“偏”与“偏偏”的多角度考察[D]. 胡玉智.华中师范大学 2009
[6]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D]. 金贞儿.上海师范大学 2009
[7]副词“才”、“就”、“都”的主观量研究[D]. 孟凡铃.辽宁师范大学 2008
[8]外国学生程度副词偏误分析与习得研究[D]. 吴娟娟.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不得不”与“不能不”的辨析[D]. 谭惠敏.辽宁师范大学 2006
[10]评注性副词“毕竟”、“到底”、“终究”、“究竟”的对比研究[D]. 陈秀明.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04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704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e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