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秦观词点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19:12

  本文关键词:秦观词点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点化”原为道家用语,其后“点化”成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引用方式。点化理论散见于历代文论、诗词话中,与点化有关的研究多是围绕点化理论本身和点化与其他修辞方式的区别展开,鲜少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秦观的词作成就很高,对它的研究和讨论十分热烈,成果也相当丰富,对其研究多围绕着题材、词风、艺术特色和词作鉴赏展开,而以点化作为秦观词研究的切入点尚无人操作,实际上秦观是十分擅长点化的。故本文首次穷尽性地考察秦观词中的点化实践,结合古代点化理论和现当代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考察,继而能更深入地研究点化这一修辞方式。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界定点化定义,以便甄别点化实践,并介绍古代点化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分析秦观词研究现状与研究空白,进而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二部分为本论,凡四章。第一章对点化参照点进行归纳,一是从源语创作时代、源语作者、源语篇目三个角度分析源语参照点,二是从审美倾向和经历心境角度分析自我参照点;并透过秦观词管窥宋代文人的主流审美倾向。第二章结合变异修辞学相关理论概述出秦观词韵律变异和词句变异两种点化方式,其中韵律变异细分为依格律调整语序、依格律扩展或浓缩源语、变动格律,词句变异细分为截取和置换。第三章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合成理论、识解理论总结阐释秦观词点化的语义融合、语义创新和音义和谐三种表达效果。第四章则是以前三章秦观词点化实践研究为依托,总结出点化形成的三个动因:从文学体裁、文坛思潮、禅宗文化三个方面说明其社会文化动因,对变化美和含蓄美的追求是其审美动因,发挥联想、想象和突显主观性是其心理动因;并进一步论述点化的价值和运用点化的注恿点。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内答并进一步强调点化是以创新和自我为核心,对点化不可误判也不可滥用。本文对秦观词中的点化实践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和分析,同时结合大量点化实践来研究点化,能够更加客观、有说服力地论述点化的形成动因和价值,以期为秦观词研究和点化研究提供一些语料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秦观词 点化 方式 表达效果 形成动因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3;H1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绪论7-14
  • 一、点化定义界定与研究现状7-10
  • (一) 点化定义的界定7-8
  • (二) 古代点化理论与其研究现状8-10
  • 二、秦观研究现状10-13
  • (一) 生平及其思想性格研究现状10-11
  • (二) 词作研究现状11-13
  • 三、本文研究意义与方法13-14
  • (一) 研究意义13
  • (二) 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秦观词点化参照点分析14-23
  • 第一节 源语参照点14-18
  • 一、源语创作年代14-16
  • 二、源语作者16-17
  • 三、源语篇目17-18
  • 第二节 自我参照点18-23
  • 一、审美倾向18-20
  • 二、经历心境20-23
  • 第二章 秦观词点化方式23-33
  • 第一节 韵律变异23-29
  • 一、依格律调整语序23-25
  • 二、依格律扩展或浓缩源语25-28
  • 三、变动格律28-29
  • 第二节 词句变异29-33
  • 一、截取29-30
  • 二、置换30-33
  • 第三章 秦观词点化表达效果33-41
  • 第一节 语义融合——如盐着水、自然妥帖33-34
  • 第二节 语义创新——以故为新、独抒己见34-37
  • 一、概念合成与实时创新35-36
  • 二、识解与视角创新36-37
  • 第三节 音义和谐——韵味醇厚、情与声谐37-41
  • 一、声调的细分37-39
  • 二、音节的重复39-41
  • 第四章 点化的形成动因及价值41-52
  • 第一节 点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41-44
  • 一、文学体裁的发展41-42
  • 二、文坛思潮的推动42-43
  • 三、禅宗文化的影响43-44
  • 第二节 点化形成的审美动因44-45
  • 一、追求变化美44-45
  • 二、追求含蓄美45
  • 第三节 点化形成的心理动因45-48
  • 一、发挥联想、想象45-47
  • 二、突显主观性47-48
  • 第四节 点化的价值48-52
  • 一、评价点化的两种传统倾向48-49
  • 二、基于秦观点化实践辩证评价点化价值49-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附录一57-71
  • 附录二71-76
  • 致谢76-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峰;秦观岭南诗思想解析[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汤川安;;秦观思想体系简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程安庸;秦观性格试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杜立新;;秦观性格及与秦观词之关系[J];名作欣赏;2007年06期

5 朱小峰;;秦观诗的创作分期及其诗风流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徐志华;;秦观词的女性形象与秦观人生角色的流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刘尊明;;试论秦观的个性特征及其演变过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刘娟;赵美玲;;秦观后期诗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郭艳;;以情驭笔的秦观词[J];学理论;2010年10期

10 朱文凯;;略论秦观词中的“梦”[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维城;;凄美之韵:秦观词“以身世之感入艳情”[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永森;世界最早《蚕书》[N];扬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超;攫取本土元素 打造粤剧精品[N];广西政协报;2010年

3 任蓉华;“诗佛”给秦观治病[N];学习时报;2013年

4 邵燕祥;手记五则(之一)[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方玉瑞;回文妙句 八字成诗[N];中国商报;2007年

6 子静;诗韵邮城邑 风物贯古今[N];扬州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艳波;宋人的秦观批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江峰;秦观作品专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雷宁;秦观的思想观念简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玉平;建国后秦观研究之再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5 舒世龙;秦观诗歌接受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王松;秦观散文文学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张碧瑶;秦观词点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8 郭步山;秦观词艺术特色探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9 徐志华;论秦观词[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会想;论秦观的人格个性及其诗词文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秦观词点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0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50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4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