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从情状描摹到情态评注:副词“生生”再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11:08

  本文关键词:从情状描摹到情态评注:副词“生生”再虚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生"主要充当状语,也可以出现在定语谓词前,有时可以有标使用;主要用在动结式、动趋式前以及把字句与被字句中,经常与表意外情态的副词配合共现。既可以生动化地描摹各种"活着状态"的方式,形象化地刻画相关的情状,也可以用以体现情绪化的主观意外态表露。从副词的构形重叠经过不断地泛化、虚化与主观化,"生生"已形成了互有关联的三种形态:描摹性副词、评注性副词、构词式后缀。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生生 描摹 情态 后缀 主观化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介词演化的规律、机制及其句法后果研究”(13YJA740079)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2012BYY002)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规划项目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就当前常用的虚词词典来看,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古代、近代的,几乎都是只收录副词“生”,而不收“生生”一词1。至于通用的语文词典,像《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外教育出版社,1995年)、《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2014年第三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2 张振羽;;程度副词“生”的来源及其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3 王玉丽;;鹿邑方言中程度副词“生”的语义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2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马春华;;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欧化:将+主句动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丁庆刚;;古汉语“及”的语法化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李锦;;《三国志平话》的程度副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林桦;;《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闫文文;;也说“好歹”的语法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徐明星;;国内语法化研究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何茂活;程建功;;古汉语教材中的“繁简错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7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曾晓进;;小议《马氏文通》中的接读代字“者”[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晓芳;;《敦煌县泉汉简释粹》虚词整理[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10 杝燕;;《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助词与连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邬述法;《九章算术》虚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静;隆安丁当平话副词系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徐巍;《清平山堂话本》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2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4 董淑慧;谈“却”(S{)字三项副词用法的演成及其与几个相关副词的平行发展[J];汉语学习;1996年04期

5 游汝杰;;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J];民族语文;1982年02期

6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7 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9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10 刘利;;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J];中国语文;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峰;主观化、新颖化、形象化:手机颜色命名的特点[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2 姚占龙;;“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3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2期

4 张云秋;王悦婷;;汉语儿童主观化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语文;2011年05期

5 范振强;;“不由得”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6 黄蓓;;强化之路:主观化抑或去主观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7 陈前瑞;;“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J];中国语文;2005年04期

8 张爱玲;;“看来”的主观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李银美;;语法化与主观化:“起来”和“起去”不对称分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5期

10 陈鸿瑶;吴长安;;“也”字源流考察的主观化视角[J];语文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逯建;;论经济学的主观化及其历史意义[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章望婧;;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你说”的主观化及相关问题[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石必胜;;专利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障碍及对策[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碧;“去意义化”的意义[N];中国摄影报;2012年

2 王冬斌;与人分享不如自己消化[N];中国摄影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杨西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抓落实[N];宝鸡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振川;现代汉语假设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芬;主观化的功能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3 段丽;汉语系词“是”的主观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邱玲;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D];湖南大学;2010年

5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余乐;“按说”的语法化和主观化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

8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9 姜炜;英语进行体向主观化功能的扩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温婧;汉语并列连词的主观化分析[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从情状描摹到情态评注:副词“生生”再虚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8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68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8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