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用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09:48
【摘要】:在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文化冲突与融合已吸引了全世界学者与专家的眼光,成为了各学术领域近年来研究讨论的焦点。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横跨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乃至文学与语言学。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便是语言。语言不仅作为文化的载体与媒介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同样也是文化最为重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语言分析是文化研究的一条捷径。本文正是以语言为切入点,对美国的华人中存在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问题进行探究。自爱德华.萨义德提出“东方主义”的概念之后,世界文化的研究开始对东方亚洲的文化有所关注。而作为美国亚裔少数族群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分支,华裔族群以及其中华文化已成为美国社会文化多元化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他们为美国社会的经济以及国家的基础性建设,乃至美国的文学,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谭恩美以其卓越的写作天赋,成为美国文坛最为杰出的华裔作家之一。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在1989年一经出版便广受赞誉,一举成为销售排行榜上的领头羊,《喜福会》的成功奠定了谭恩美在美国文学界的声誉。小说中一共刻画了八位女性的形象,其中,四位母亲的形象代表了第一代定居于美国的华人,而她们的四位女儿则代表了那些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子女。小说以十六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是以自叙的形式来表现。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华裔族群几代人在美国的真实生活状况。 学术界对《喜福会》的相关研究也是成果丰硕的。国内外的学者对小说的各个主题进行了探讨,包括文化身份,东方元素,母女关系以及象征手法等。但是有所局限的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文学欣赏和评论的角度展开的。因此,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尝试着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小说的对话进行详细的分析。 本文运用语用学中的两大基本原理——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原则对小说中母女间的对话进行了仔细地探讨,通过分析对话中所实施的言外行为以及说话者通过对会话原则的遵守或违反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揭示了母女之间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的过程。本论文分别从小说人物的婚姻生活、语言特色、母女关系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入手,选取了在这几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话进行剖析。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各自都面临着不同的文化冲突与困境,而为了更好的生存与生活下去,她们又都努力地寻求着文化的融合与相互的理解。小说中的四位母亲为了结束在中国的苦难生活,千里迢迢移居美国,梦想在此寻找到更为美好的人生。可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使她们在美国的生活时常陷入各种困局,特别是在与自己女儿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文化冲突在母女之间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阻断了她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然而,在中国的苦难经历让母亲们变得坚韧而勇敢,她们通过不断努力和尝试去接受美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最终找到了一条融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母亲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将女儿们一次次从危机边缘挽救回来,并由此打破了母女之间的那道阻隔之墙。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4;H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畅;;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2 王小玲;龙森祥;;标题:《喜福会》中母女背后的文化差异(英文)[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3 王桂贤;;国内《喜福会》研究述评[J];长城;2011年08期

4 刘倩;赵莉华;;《喜福会》中的阶级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周捷;;从谭恩美《喜福会》探讨二十世纪美华文学中国形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6 唐雅明;;《喜福会》译本中的文化回译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年03期

7 赵俊;王玉;;从《喜福会》中看中西文化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8年21期

8 金衡山;;解放的含义:从《喜福会》(电影)到《面子》和《挽救面子》[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2期

9 杨芳;;《喜福会》的分层叙述结构[J];青年文学家;2014年29期

10 田田;;试论《喜福会》中的“鬼魂”文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3 周亚芳;;《灶神之妻》中儒家父权制的解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张建东;;从“灶神之妻”到“莫愁夫人”的完美蜕变——《灶神之妻》的女性主义解读[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五卷)[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张陟;将闹剧进行到底[N];文艺报;2007年

4 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美国人最喜爱的一百种书[N];中华读书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傅小平;无“信”可言,何谈“达”、“雅”?[N];文学报;2006年

6 邓齐平;海外华人文学显示出独特魅力[N];文艺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张振胜 丁杨;名家新书频出 新人作品嫌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温辉;香港国际文学节3月开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张慧瑜;“秘扇”中的中国想象[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舒晋瑜;翻译乎?改写乎?“译写”模式惹争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丹;《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静;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及解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平;逃离他者—解读《喜福会》中的女性主义觉醒[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孙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5 韦盼盼;小说《喜福会》对话中的不礼貌表达策略及其功能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7年

6 崔书剑;对《喜福会》和《落地》的文化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小爽;女性人物的身份寻求: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8 赵阳;多重的交响—《喜福会》的对话解读[D];郑州大学;2015年

9 周紫君;《喜福会》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顾Z逆

本文编号:2712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12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