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试析两岸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语言差异

发布时间:2015-01-31 10:41

 

【摘要】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读者反应论及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以三部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原著及两岸译本为语料,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和范围分析两岸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两种译本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用词的差异、对原文意义阐发的差异,对原作风格再现的差异。在小说翻译里,大陆译本讲究文采,主张“异化”,注重修辞,台湾译本语言简洁,主张“归化”,平淡朴实;在戏剧翻译里,大陆译本偏重直译,语言模糊笼统,单调生涩,台湾译本偏重意译,语言鲜活,更富表演性;在散文翻译里,大陆译本多用短句,层次分明,富于描述性,台湾译本多用长句,句式西化,稍欠美感。本研究认为,两岸的翻译各具特色,两岸文学翻译家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汉语翻译文学的发展。首先,两岸文学翻译上的差异还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其次,要正确看待文学翻译上的差异,我们应抱着宽容的心态,同一种语言在使用上的差别是必然的,正常的。两岸译者只有通过吸收对方的优秀成果,学习对方的成功经验才能获得更加理想,更加完美的译文。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语言对比; 两岸差异; 翻译文学; 
 

第一章前言

多元是丰富的,也表明了差异;多元体现为分延,但也会走向整合。海峡两岸文化原本同源同种,由于历史原因被人为阻隔了几十年。近几年来,随着大陆对外幵放程度不断提高,两岸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当两岸人民重新幵始对话时,发现两岸因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的承传与借鉴步伐参差、人们的生活形态与心理结构同中有异,积累的结果,相互之间在语言上存在不少差异,这一方面在总体上增添了我中华民族的实践经验、思想经验与情感经验,丰富了汉语的语汇和表现力,另一方面也给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沟通交往和文化融合造成了一定障碍,对于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或也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语言差异是多方面的,两岸间的生活用语、官方用语和文学用语都不尽相同。在翻译领域也可见一斑,不能不引起翻译界人士的注意。“有比较才有鉴别”,本文力求以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读者反应论、接受美学以及多元系统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广泛阅读,抽样细察,选取较为典型的语料加以对比分析,探讨两岸在英美文学作品汉译上语言的差异性,并对如何求同存异,,以便获得更佳的汉语译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旨在经由两岸翻译的比较,借鉴其中优劣得失,供有志于推动英美文学翻译发展的同道参考。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那不是两种语言间的简单转换和信息传递。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长期以来,我国文学界并没有“翻译文学”这一称呼,而是习惯上使用“外国文学”来称呼“来自外国的文学”。但在谢天振教授看来,将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抹杀了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劳动;而且翻译文学直接参与了时代文学主题的建构,与创作文学形成互动关系。在他看来,翻译文学指译自外文的各种文学作品,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促进文学的进步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文学则是文学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名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翻译强调的是再现、再创原作的文学品质、文学性及美学价值,从而使外国文学作品成为我国的翻译文学作品,甚至可以与原作媲美而同时并存。简而言之,文学翻译就是创造翻译文学的过程,除了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等基本信息外,还要传达原作的艺术审美信息,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

第二节大陆与台湾的文学翻译史
20世纪初,中国翻译文学如雨后春夢般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杂志成为翻译文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它主要介绍翻译欧洲现实主义及其他流派的作家作品,为我国现代翻译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该杂志也培育了我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批优秀的译者,如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对苏联文学和日本文学的译介成为我国翻译文学的主流,但在英美文学翻译领域也出现了一位巨匠——朱生豪,他倾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成为令人瞩目的译苑范例。解放后,我国文化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在文学翻译方面出现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英美文学翻译家,如:郭沫若,张谷若,萧乾,王佐良等,涌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译作,一些由他们翻译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如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及《无名的裘德》,罗念生翻译的古希腊戏剧,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杨缔翻译的《堂吉诃德》,杨宪益翻译的维吉尔诗歌等。改革幵放后,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译介成为我国翻译文学的突出特点,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译家译作有萧乾翻译的《尤利西斯》,李文俊翻译的《喧哗与骚动》及一批诗歌翻译家如江枫、屠岸等。

第三章两岸英美文学作品汉译中的语言差异以小说《双城记》的汉译为例........7
第一节用词的差异............7
第二节翻译策略的差异.....11
第四章两岸英美文学作品汉译中的语言差异一以戏剧《理想丈夫》的汉译为例...........19
第一节翻译策略的差异...........19
第二节语言鳩的差异......23
第五章两岸英美文学作品汉译中的语言差异一以散文集《瓦尔登湖》的汉译为例........29
第一节意义阐发的差异.......29
第二节语言文学性差异.........31

第五章两岸英美文学作品汉译中的语言差异一以散文集《瓦尔登湖》的汉译为例

第一节意义阐发的差异
同样在例2里,大陆译本“因为他们有经验,这就是说,他们时常失败”显得比较突兀,转折太过僵硬,读者不能明白“有经验”与“时常失败”有什么必然联系;台湾译本相对比较顺畅,生动地揭示了经验是失败积累的结果,“只以为”、“所谓”、“不过是”等字眼也体现出作者对成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心态的调侃,增加了译文的趣味性。例的上下文语境是如果人类的圣殿(如教堂)里充满了各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那么人们的精神世界将极大丰富。因此大陆译本里的“公共场所”和“战利品”就显得不妥当,指向太过广泛,读者很难将这两个词与书籍相连,反观台湾译本的用词“讲坛、“纪念品”相对合适。从例4的原文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家庭成员间见面的间隔太短,彼此十分熟悉,每次见面时没有新鲜感,就像在吃一块陈腐乳酪。大陆译本对原文的阐释不够透彻,易引起误解,读者难免将“陈腐乳酪”误认为“我们”的特产;而台湾译本清楚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隐喻,也体现出作者的风趣幽默。

第二节语言文学性的差异
散文的另一特色是意境丰富,情感强烈。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意图营造的情景和氛围,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获得愉悦的美学享受。这就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阅读时的审美体验和作者的思想情趣以优美的语言注入译文,再现原文的意境和氛围,使译文在审美效果上尽量接近原文,让译入语读者体会到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审美韵味。“功能对等”理论也要求作为文学作品翻译的译文不仅要在内容意义上与原文一致,更要在风格与精神上再现原文的风貌,与原文具有相同的审美价值,体现出相同的文学性。例的大陆译本使用了拟人手法,语言优美,台湾译本则过于朴实,缺乏文学色彩,更像是地理教科书里的一句简单陈述。
..........


第六章结论

阐释学认为,人类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因此人们的思想行为无法摆脱历史局限性与特殊性的的影响。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本和译者都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因此受不同历史文化影响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肯定是多元的,他们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解读和偏见。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观也指出,在翻译关系里,原文,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都处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之中,都有各自的“视界”,在翻译活动发生前这四者间没有必然的交集。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拉近原语文本与译入语读者之间的距离,告诉读者这个文本对于我们的意义,同时通过自己的解读和阐释,在译文里形成一个更大、更宽广的视域范围,使各种视界达到贯通融合,最终实现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和沟通。然而由于时代,历史,社会的差异,译者的视界与作者的视界,两岸译者间的视界都难以完全融合,因此两岸译者对同一作品的阐释也必然不尽相同。
...........


参考文献:

[1] 肖瑶,徐畔.  跨文化视阈下的翻译策略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 谢莉萍.  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8)
[3] 王桂芳,李昌盛.  戏剧翻译中人物语言动作性的移植[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4] 王红霞.  语义翻译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
[5] 王嘉嘉.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对比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
[6] 徐晓梅.  论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永别了,武器》中译本个案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02)
[7] 温彤.  美学视阈下的戏剧翻译审美主体研究——以王尔德的喜剧中译为例[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3)
[8] 麻锦,贾德江.  试论译文读者在现代散文汉英翻译中的地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9] 赵旭东.  散文翻译中的情感建构[J]. 商场现代化2011(35)
[10] 张蕾,李玉英.  美学视角下英汉翻译中四字格的运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本文编号:11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a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