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简析从《洛丽塔》的会话分析看语旨与语法隐喻

发布时间:2015-02-06 17:03

  摘 要:语旨在文学语篇的人物对话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会话中,我们发现对话不是严格遵守会话规则的,通常的情况是由于人物关系,或者或语旨的原因,往往偏离会话常规而达到某种效果。本文拟通过对《洛丽塔》中父女之间的对话来挖掘语旨和语法隐喻,尤其是人际隐喻的关系。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一、语域概述
  语言是变化的。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最早提出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的区别。简单德说,语言是说话的工具,是一套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运用这一说话的过程及其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言语活动,而其结果就是句子、篇章等,称为言语作品。也是就是说,在言语活动中,言语是语言的实体形式和代表,而语言是言语的概括形式和集合。语言要通过言语来实现,也只有通过言语我们才能观察和研究语言。正如索绪尔所说,“毫无疑问,这两个对象是紧密相连而且互为前提的;要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但是,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体形式。根据情景语境的不同,语言变体可划分为方言变体和功能变体亦称之为语域(register)。方言变体主要针对语言使用者而言,而语域主要针对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使用而言。方言变体又可细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时间方言(temporal dialect)、个人方言(idiolect) 、社会方言(sociolect)、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和非标准方言(non-standard dialect)等。语域有三个变量(parameter):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主要涉及谈话主题,可分为专门性还是非专门性话题。语旨指谈话双方的角色关系,而语式指交际的方式。语域不依赖或取决于语言使用者,而是取决于语言使用的场合。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徐有志, 2005: 25) 正如韩礼德所说,“语言随着其功能发生变化而变化,随场合不同而发生变化”。
  二、隐喻与语法隐喻
  1、隐喻概述
  隐喻来自古法语的“metaphore” 、拉丁语的 “metaphora”和希腊语的“metapherein” in Greece,意思是转换(transference)。 (朱永生, 2001:116).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提到隐喻存在于种、属概念的互相转换。在解释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跨域映射时,莱考夫和约翰逊使用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作为概念隐喻映射的两极。其实,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就是,在差异中寻找相似性。
  2、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
  韩礼德认为隐喻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也体现在语法层面上,在修辞转换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语法要素,也是就语法层面上的隐喻。(Halliday, 1985: 320). 在韩礼德看来,语言是用来传递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建立社会关系,创造语篇,这就是他所讲的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行体系体现,人际功能由情态和意态系统体现,而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体现。
  三、语域与语法隐喻
  在韩礼德看来,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主要指经验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指构建人际关系,而语篇功能之信息组织功能。语域,作为语言变体之一,由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mode of discourse)构成。 韩礼德指出语场与经验意义有关,并由及物性系统体现;语式涉及与语篇,由主位结构体现;语旨涉及人际意义,通过语气系统来体现。当概念意义由及物性系统得以 “非一致”体现时,产生了概念语法隐喻。当人际意义由情态和意态系统 “非一致”体现时,产生了人际语法隐喻。同样,语篇意义由主位系统“非一致”体现时,产生了语篇语法隐喻。
  四、从《洛丽塔》会话分析看语旨与语法隐喻关系
  在文学作品的会话中,由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论在情态、意态还是在及物性系统方面都体现形式各异的非一致体现。造成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语旨,也就是人物角色社会关系。由于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权利关系以及交际双方的熟悉度等不同,呈现出失谐的(incongruent)语气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地位高,强势人物多用命令口吻或是祈使语气(imperative mood) (Fan: 2001。)在文学作品中,为了体现人物角色关系,作者经常使用不同的语气系统来表达相同的言语功能,或是使用非正常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情感。这一点可以从《洛丽塔》看出。《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著名的作品,小说大部分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主要关于发生在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故事。1955年小说于首次在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年男子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位只有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但后来安娜贝儿死于伤寒,这段经历对亨伯特尝试了的恋童癖(The child I love),后来,亨伯特又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只有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的特殊关系可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出。比如:“What thing, Dad? “ ( She let the word expand with ironic deliberation .,亨伯特答道: “Any old thing”. “Okay, if I call you that? (eyes slit on the road ). “Quite.” “It’s a sketch, you know .洛丽塔又问道:When did you fall for my mummy?” ,亨伯特说:“Someday, lo, you will understand many emotions and situations… ,, the beauty of spiritual relationship.” 听到这,洛丽塔道:“Bah!” said the cynical nymphet. 父亲又道:“You know, I missed you terribly, Lo.” 而此时,而洛丽塔的反应是“I did not. Fact I’ve been revoltingly unfaithful to you…, because you’ve stopped caring for me, anyway.” 亨伯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好言相劝:“Why do you think I have ceased caring for you, Lo?” “Well, you haven’t kissed me yet, have you?” 洛丽塔非但不领情反而言语更加激烈:“Don’t do that, “she said looking at me with unfeigned surprise, “Don’t drool on me. You dirty man.”….
  根据语域理论,语场属于非专门性话题,语旨即交际双方的人物关系是父亲和女儿,语式属口头语。人物关系距离近,语言正式度低。但从以上父女双方的会话,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非常态的父女关系。洛丽塔态度蛮横,语言粗俗,在语气系统多体现为祈使句和陈述句,言语功能体现为命令和声明或告诫。对父亲的称呼也很不礼貌,谈话开始还比较客气,用的是 “dad”, 后面用的则是 “mister”。再如: “Don’t do that,” 这一命令式的口吻。尽管也有疑问句,如“When did you fall for my mummy?”,表面看这是个疑问句,但实质为质疑和挑战,陈述语气被转化成疑问语气,是一种非一致体现(incongrent realization),是一种人际语法隐喻表达式。反观父亲的语言就显得非常迁就和客气。如 “Well, you haven’t kissed me yet, have you ?父亲本来想说“Kiss me, Lo”。这一要求被转换成疑问语气,因而这句话实质也是一个隐喻表达式。
  五、 结语
  作为语域重要的要素之一,语旨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着话轮的转换,还直接影响语篇正式度和文体风格。从以上分析,特别是《洛丽塔》中父亲和女儿的会话可以看出语旨导致非一致表达式的产生,也是就语法隐喻的呈现。

 

 



本文编号:12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a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