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勒克莱齐奥小说的离散性

发布时间:2017-05-28 04:05

  本文关键词:论勒克莱齐奥小说的离散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法国文学史上,从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到梅里美《卡门》,再到勒克莱齐奥《寻金者》、《乌拉尼亚》,其离散类小说的地域范围从法国本土扩大到地中海沿岸最后至整个世界。这一过程与西方现代化进程相一致,而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离散地域广度与深度,均与工业社会技术的先进程度密切相关。勒克莱齐奥80年代前期的作品,大多以批评现代社会工业文明为主题,详细刻画主人公碎片化记忆,其描写画面充斥着大批量工业社会的复杂物件。80年代之后,勒克莱齐奥根据自身的经历,转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向,转而以描写非洲及印第安等地区尤具异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勒克莱齐奥以双重国籍的身份游历在全球各地。因此,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当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一是在主流族群的法国,具有毛里求斯血统的他处于边缘地带。二是在边缘族群的非洲及印第安地域,来自主流文明地区的他又面临被边缘的处境。在他的作品当中,这两种尴尬则体现为两种边缘人不同程度的离散。而离散的最终触发方式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界限的逃离。边缘族群呈现归依强势文明的趋势,而主流文明中的边缘群体则选择背离自身文明逃离至边缘族群。本文纵向以法国拉伯雷、梅里美与勒克莱齐奥相比较,横向以奈保尔、库切与勒克莱齐奥作比较,重在探讨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离散性。第一章通过对罗兰·罗伯森的全球化五阶段,与彼德·斯洛特戴克的全球化三阶段作比较,从而得出全球化的具体界定。之后通过与现代性的比较,得出全球性的三个显著特征。具体界定现代性语境和全球性语境的概念之后,分别阐释了离散类小说在两种不同语境下的特点。接着重点分析勒克莱齐奥的两类离散作品的特点,主流地域外的边缘主体在时间流上往往会呈现为“解构自我—模糊他者—回归自我”模式,主流文化外的边缘主体在空间范围内呈现出“解构自我—肯定他者—模糊自我”模式。第二章从勒克莱齐奥具体文本出发,主要探讨两种边缘族群在逃离过程中对身份认同所产生的混杂性生存状态。以长篇小说《沙漠的女儿》、《金鱼》为例,分析主流地域外的族群在地域上的逃离,逃离的结局,以及逃离的原因是为了追寻集体的记忆。以小说《非洲人》、《乌拉尼亚》为例分析主流文化外的边缘主体在文化上的背离,背离的结局,以及背离的原因是受到文化裂隙的创伤。勒克莱齐奥游离于“西方”与“非西方”的间隙地带,是属于多重世界的人。其作品集异域的惊异感和身份的混杂性为一体,呈现出多重异域混杂景观。第三章着重分析勒克莱齐奥离散小说的独特性。以自传性小说《非洲人》为例,分析作家混血儿两种身份的割裂感以及作品中离散主体复杂的多重身份建构。以小说《奥尼恰》为例,勒克莱齐奥叙述了多重寻找旅程,建构了两个不同种族、两种不同文明在外界环境交揉以及内在文化混杂针锋相对的场景。另外,以梅里美笔下波西米亚人的流浪与勒克莱齐奥笔下边缘族群的逃离作对比,引出勒克莱齐奥离散小说对现代性语境下离散小说的延续和改变。同时,以同时代作家奈保尔同勒克莱齐奥作比较,分析全球化语境下勒与其他离散类作家的共同点与差异。第四章从全球化语境出发,分析勒克莱齐奥离散小说的艺术特色。与现代性语境下的离散类小说相比较,勒克莱齐奥小说从叙事结构、视角、话语来看逐渐转向叙述多元化。从叙事效果来看,勒克莱齐奥采用全知全能的写作方式,描写全球化语境下异域场域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书写边缘主体混杂性生存体验的背后是追求家园的本真性。同时分析逃离族群和背离主体在地域逃离或文化背离的最后,都走向了幻象的破灭。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 离散性 全球化 现代性 混杂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5.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导论8-13
  • 第一章 离散性小说的内涵13-24
  •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的界定13-17
  • 第二节 离散小说在两种语境的界分17-24
  • 第二章 身份认同的混杂性24-34
  • 第一节 逃离族群的混杂性身份认同24-30
  • 第二节 背离主体的混杂性身份认同30-34
  • 第三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离散独特性34-46
  • 第一节 自传性小说的多重身份建构34-40
  • 第二节 离散主体本原性缅怀40-46
  • 第四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叙事艺术46-55
  • 第一节 场景性体验的蜕变46-50
  • 第二节 在全球化场域的流变50-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后记59-60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蒯群;;荷尔德林诗观浅论——兼析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赵诗华;;简论海子诗歌中的故乡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5 庄玮;;阐释学视野下的《锦瑟》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6 许海明;;在边缘的折磨和生活的绝望中逃离米格尔大街——浅析《米格尔大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鲁洪;;流浪:回归,抑或超越——《青春》与《九月寓言》中的流浪主题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郭风雷;荷尔德林:海子长诗《太阳七部书》的诗学渊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金松林;;现代语境下的浪漫灵知——海子诗学探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刘精科;;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地艺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3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葛舒荃;;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杨庆隆;;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的“原生态文化”语境[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赵光旭;;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存在主义特征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卢娟;;在语言中复活的城——论邰筐诗歌中的都市意识[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孙成竹;;浪漫主义: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史资源[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江新;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萌;生态美学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秋华;论动画电影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梅;与面具共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阳继梅;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津;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忠利;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勒克莱齐奥小说的离散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1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01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