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在底层》的艺术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0 10:06

  本文关键词:《在底层》的艺术形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底层》是高尔基于1902年完成的第二个剧本,取材于当时俄国的现实生活:俄国劳动人民经受了1891年、1892年、1901年的可怕饥荒和1901一一1903年发生的工业危机,这迫使千百万劳动群众陷于赤贫和流离失所。“生活底层”(最初高尔基的剧本题为《在生活底层》)的问题在那些年代具有特别迫切的意义。高尔基这个剧本的艺术力量不仅在于作家通过它对表现流浪汉的创作进行了总结,而主要在于他塑造了鲜明的具有概括意义的典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描写“生活底层”的范围。在这个剧本中高尔基提出了许多哲学、政治、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没有脱离社会具体条件,没有使主人公成为抽象的形象,变成一般“思想的传声筒”,而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来回答“为什么”和探索“怎么办”。《在底层》的艺术结构和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技巧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构成了《在底层》在思想上与艺术上的高度统一,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在底层》的艺术形式,探讨艺术形式呈现的缘由来阐明《在底层》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它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以便于我们更好的认识高尔基戏剧的文学地位、现代意义和重大影响。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则又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在底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国内外《在底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确立本文的研究意义,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分析《在底层》的人像展览式结构。人像展览式结构主要体现为由多条彼此独立的情节线构成和淡化情节,注重哲理性冲突。情节线主要由四组彼此独立的人物关系和六个单身汉组成。这些人物之间有的有各自独立的“情节”,有的不进入任何情节,没有一个统一的外部情节线索将他们连接起来,而是通过一系列既复杂而又富于哲理性的社会冲突将所有这些人物组成一个系统的形象体系的,呈现出“人像展览式结构”。第二章分析《在底层》的典型化人物形象。作家在剧中既塑造了底层人民和小市民的类型化群像,又从同一类型化人物中挖掘出他们身上鲜明的个性特色,塑造了个性化的典型。第三章分析《在底层》的新现实主义技巧。作家在剧中既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手法,又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对比、隐喻和抒情手法以及现代主义的象征和意识流手法,呈现出新现实主义技巧的艺术手法。第四章分析《在底层》结构和形象的嬗变。在结构上主要表现为不同于其他剧本以情节取胜,而是以哲理取胜;不同于其它剧本表现一种主要冲突或主次冲突,而是表现一系列的社会冲突,最后由哲理性的主题将所有冲突纽结在一起。在人物形象上,作家的创作对象由小市民、底层流浪汉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者,由无产阶级革命者向资产阶级内部统治者转变。第五章分析作家艺术形态呈现的缘由。《在底层》无论是在情节结构的构造、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与作家的文化目的、艺术着眼点是紧密相连的。作家的文化目的是提高人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平,摆脱俄罗斯民族历史和精神的重负,走向现代,艺术着眼点是人的心灵运动。结语部分对本文的观点以及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总结。作家在《在底层》的戏剧形式、形象塑造、艺术手法上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技巧不仅显示了作品的巨大艺术成就,更揭示了作品的重大社会意义。《在底层》在作家自身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是作家流浪汉小说时期的一个总结,也是作家对真理的探索。《在底层》不仅在俄国影响深远,意义非凡,而且对我国戏剧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且即使在今天,我们阅读高尔基的这部作品,心灵仍然能受到强烈的震撼。
【关键词】:《在底层》 艺术结构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艺术变化 艺术缘由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12.073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绪论12-22
  • 一、论文选题缘由12-13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3-20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3-17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7-18
  • (三) 研究现状的特点和不足18-19
  • (四) 《在底层》研究的发展前景19-20
  • 三、本文的创新与研究方法20
  •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20
  • (二) 研究方法20
  • 四、研究意义20-22
  • (一) 理论意义20-21
  • (二) 实践意义21-22
  • 第一章 结构构造:人像展览式结构22-30
  • 第一节 多条独立发展的情节线22-27
  • 一、四组彼此独立的人物关系22-26
  • 二、六个出身观点不同的单身汉26-27
  • 第二节 淡化情节,注重哲理性冲突27-30
  • 一、人民与统治者的冲突27-28
  • 二、人民内部不同世界观的冲突28
  • 三、人的命运与自身愿望的冲突28-30
  • 第二章 形象塑造:典型化人物形象30-36
  • 第一节 展示类型化群像30-32
  • 一、小市民——警察和店主夫妇31
  • 二、流浪汉——小偷、妓女、小手工业者等31-32
  • 三、下层觉醒者——鲁卡和沙金32
  • 第二节 塑造个性化典型32-36
  • 一、鲁卡——安慰者32-33
  • 二、布伯诺夫——残酷真理的揭示者33-34
  • 三、沙金——作家思想的代言人34-36
  • 第三章 艺术手法:新现实主义技巧36-46
  • 第一节 隐喻36-37
  • 一、语言的隐喻性36-37
  • 二、标题的隐喻性37
  • 第二节 对比37-40
  • 第三节 意境的营造40-41
  • 第四节 象征41-43
  • 一、人物名字、绰号的象征性41-42
  • 二、环境的象征性42-43
  • 第五节 意识流43-46
  • 一、意识流语体43-44
  • 二、回忆与幻想44-46
  • 第四章 艺术变化:结构和形象的嬗变46-50
  • 第一节 结构构思的不同46-48
  • 一、情节安排46-47
  • 二、戏剧冲突的处理47-48
  • 第二节 人物群像的转变48-50
  • 第五章 艺术缘由:“人的心灵运动”50-59
  • 第一节 艺术手法与文化目的50-54
  • 一、浪漫主义手法50-52
  • 二、现实主义手法52-53
  • 三、现代主义手法53-54
  • 第二节 艺术着眼点:人的心灵运动54-59
  • 一、对“普希金学派”的继承54-57
  • 二、对“普希金学派”的革新57-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4-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姜咏雪;;论夏衍与高尔基的戏剧人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王景生;高尔基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问题[J];苏联文学;1988年04期

3 李志斌;高尔基对欧洲流浪汉文学艺术的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4 娄力;高尔基的“海燕式”剧本《底层》浅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5 安国梁;论高尔基的《在底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在底层》的艺术形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06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2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