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诗歌情感体验化

发布时间:2017-06-08 05:15

  本文关键词: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诗歌情感体验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阐述诗歌情感与传统诗学及认识诗学理论,着重从认知诗学角度,就诗歌的音层、形层、义层三个层面,举实例来探讨发散式诗歌与集合式诗歌的情感效果,以揭示诗歌形式与诗歌情感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赏析诗歌。
【作者单位】: 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认知诗学 诗歌 情感
【基金】:莆田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4010)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诗歌创作缘于情,汇于思,表于词。诗歌以情动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集音、形、义为一体的情感媒介。为此,读诗的主要目的是要体验诗人所传达出的情感。然而,传统诗学研究认为,体验诗歌情感是诗歌文本之外的读者内心体验,是无法研究的个体行为。认知诗学则强调文本阅读体验的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J];外国语文;2011年01期

2 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3 熊沐清;;“从解释到发现”的认知诗学分析方法——以The Eagle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4 Reuven Tsur;;Cognitive Poetics and Speaking the Unspeakable[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平;陈文安;;“一通多”视觉通感的隐喻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2 向蓉;;以图形—背景理论对《题李凝幽居》的认知解读[J];长城;2011年02期

3 刘欢;;通感隐喻的理据及其在诗歌中的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李春林;李浩杰;;以影像与背景理论对李商隐《无题》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李志远;;认知诗学视阈的李煜后期词作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6 赵艳;夏日光;;突显理论与诗歌省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刘欢;;从图形和背景的转换实现意象的变迁——解析写景诗The Red Wheelbarrow的意象表征[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8 张静;吴莲英;;认知通感在中西医学领域中的证明及对教学的启示[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谭晖;;重识通感:关注基于体验的共性突显[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10 邓宇;;从认知诗学视角解读郭沫若的诗歌[J];郭沫若学刊;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顾倩;汉语词语的时空域及喻域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何举纯;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霞;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郎银雪;叙事·认知·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萌;移就辞格的构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甜;视点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未怡;论《七姐妹》的重生主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陈琴;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人物塑造[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刘小凤;PICM理论下视点的认知过程探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马千;唐宋文学作品中关于“声”的通感浅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吴纯纯;图形—背景理论对新闻标题的认知解释[D];华侨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孙华祥;论丁尼生的诗《鹰》中的意象创造[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3 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0期

4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黎平;形似的美感——译泰勒诗歌《捕捉苍蝇的蜘蛛》偶得[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路易斯·祖柯夫斯基,章燕;诗歌声明[J];诗探索;2004年Z1期

3 刘汝娟;;兰斯顿·休斯的激进诗歌之我见[J];黑龙江史志;2009年02期

4 马彦华;程家荣;;刍议法国诗歌的翻译[J];法国研究;2011年01期

5 杨林;张辉;;诗歌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诗歌与哲学、宗教和科学的对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王长俊;关于诗歌特点的商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7 王广大;倭马亚时期的阿拉伯诗歌[J];阿拉伯世界;1999年04期

8 姚娟;;略谈汉英诗歌的诗律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0期

9 胡伟立;艺之为术 理以一贯——试论中英诗歌形式发展与变化的共同规律[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赵顺宏;菲华诗歌发展论略[J];华文文学;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良功;;论兰斯顿·休斯诗歌的伦理道德之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光耀;;诗歌神学——对《<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及其插图的诗歌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六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外文所 穆宏燕;漫谈伊朗诗歌形式的嬗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翻译 田原;发现悲伤之内的欢乐[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是人们沟通、了解的重要工具[N];文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白乐;诗歌如何叩响大众的心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李蓉君;扬州 世界诗歌时空坐标汇合点[N];扬州日报;2014年

6 北岛 译 董帅;一次未完成的三人行[N];南方周末;2010年

7 本报记者 何晶;亚当·福尔兹:写作是用望远镜观察世界[N];文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士觉;古越汉诗史述及文本辑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露;巴拉丁斯基哲理抒情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健;爵士乐在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功能[D];云南大学;2010年

2 黄蔚红;[D];郑州大学;2002年

3 翁碧琼;诗歌情感的体验化[D];厦门大学;2009年

4 周思言;济慈诗歌的象似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彭春梅;中日“咏花诗歌”及文化异同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付敏业;工业时代的风雅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成业;英汉诗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徐嘉倩;意大利语录中的传统格律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徐勤良;哈代反战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诗歌情感体验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31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4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