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中西诗歌中图形—背景的认知解读——以中国唐诗和英美意象派诗歌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08 06:12

  本文关键词:中西诗歌中图形—背景的认知解读——以中国唐诗和英美意象派诗歌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文学文本有益于开辟诗歌这一特殊文学体裁的研究路径。基于认知诗学下的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分析唐诗与英美意象诗歌,从注意力系统中选择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将客观世界、人和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得出诗人本身以及读者对客观世界的阐释。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唐诗及英美意象派两类诗歌在图形—背景分离的实现方式以及意象选择与组合上的异同,为认知诗学其他理论在诗歌方面的应用提供可行性依据。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关键词】图形—背景 意象诗歌 应用分析 解读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认知诗学是一门文学与语言学之间的交叉研究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基于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文学创作及解读的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认知”关注的是读者在文学阐释的过程中依托文学语言结构,结合自身客观世界体验,赋予文本以一定的文学语境,最终获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总;唐诗研究的世纪回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3 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祥凤;罗凌云;詹声斌;;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钟海英;郭晓俊;;“近山浓抹,远山轻描”的认知理据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李文萍;吴小稳;;认知诗学视角下《晨歌》中的隐喻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向蓉;;以图形—背景理论对《题李凝幽居》的认知解读[J];长城;2011年02期

5 吕倩;封君仪;许英英;;浅论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逆反化现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周兰;;图形-背景理论与意象编码——《渔家傲》两英译文对比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1年07期

7 虞颖;;试析莫欣·哈米德在《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叙述策略——基于认知诗学的视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2期

8 霍洪涛;;认知诗学的全面拓展与渐次突破[J];飞天;2011年18期

9 蒋勇军;;认知诗学视野下《残诗》意象的视点解读[J];英语研究;2012年02期

10 邹智勇;张武德;;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春英;;图形—背景理论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认知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2 梁晓晖;;认知隐喻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A];认知诗学2014年第1辑[C];2014年

3 唐淑华;;文学语篇的语言学研究视角:多模态认知诗学——《多模态、认知和实验文学》评介[A];认知诗学2014年第1辑[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2 宫同喜;英汉语图形—背景语序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张云;The Sound and the Fury李文俊汉译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赵耀锋;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严霞;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4 朱卫志;图形—背景理论与中国经典诗歌的意境焦点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燕;认知诗学意象论初探[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宋士涛;再论文本世界的基本问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陈琴;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人物塑造[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葛婧;诗歌连贯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纯纯;图形—背景理论对新闻标题的认知解释[D];华侨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丽,赵静;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封宗信;论文学语篇理解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3 文旭,匡芳涛;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5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绮,尚芳;谈意象派诗歌中的陌生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周聪贤;意象派诗歌在英美的渊源与终结[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黄涛梅;;论意象派诗歌的得失[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李丹;李枝盛;龚方青;;中西意象诗比较之浅论[J];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5 何大军;;浅谈意象派诗歌对儿童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刘蕊;;从庞德的意象观看意象派诗歌[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10期

7 洪震;;西方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8 张木荣;意象派:结构呈现与境界[J];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03期

9 吉姆·邓恩;贾瑞芳;;美国的意象派与中国的朦胧诗[J];文学自由谈;1989年04期

10 李仁湘;具体的意象 神秘的哲理──关于意象派诗歌的思考[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君涛;;试论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石与艺术特征[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邱纪军;;意象派的诗学范式转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珂;;诗论比较研究:胡适与英美意象派[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诗人 批评家 徐江;意象诗歌的前世与今生[N];北京日报;2013年

2 柏栎;庞德的学术传记[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新春;美国意象派诗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学灵;意象派诗歌中的隐性衔接及其功能[D];云南大学;2012年

2 蒙博涵;管窥意象派诗歌衰败的原因[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房霞;诗歌文字意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加强;由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观意象翻译[D];安徽大学;2005年

5 江英;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莺;庞德——中国原动力[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敏花;概念合成理论对意象派诗歌中意象意义建构的阐释[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吕新明;庞德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诗歌中图形—背景的认知解读——以中国唐诗和英美意象派诗歌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31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7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