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反叛性——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13 13:07

  本文关键词: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反叛性——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布莱希特的戏剧及其间离效果理论体现了先锋文化的反叛性。布莱希特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运用了其制造间离效果的主要手段,这部戏剧的内容也与布莱希特理论主旨的反叛性相契合。从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理论取向更接近于法兰克福学派,而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差异较大。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间离效果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 布莱希特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分类号】:I516.073
【正文快照】: 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和马克思主义有着众所周知的亲和性,尤其是他将戏剧用作宣传政治思想工具的倾向,使他成为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即被译介到中国的少数经典作家之一。间离效果理论是布莱希特在戏剧形式上的理论创新,因此关于布莱希特的讨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今良;;布莱希特的生平、创作和戏剧理论[J];戏剧创作;197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匡复;布莱希特和传统[J];戏剧艺术;2001年02期

2 项玉宏;关于布莱希特叙事剧的重新评价[J];学术界;2002年06期

3 朱良;论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J];高教论坛;2003年03期

4 马友平 ,文媛;生产 反叛 批判——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J];四川戏剧;2004年06期

5 林婷;两种距离与两种交流——兼论20世纪80年代戏剧探索[J];戏剧艺术;2004年06期

6 赵志勇;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再认识[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陈建军;;布莱希特在中国新时期:从文本出发的一个考察[J];当代戏剧;2006年03期

8 李慧;;追寻于一个新演员,一个新观众——布莱希特导演理论与策略[J];戏剧艺术;2006年04期

9 胡星亮;;布莱希特在中国的影响与误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4期

10 孙士聪;;影响与对话——中国视域中的布莱希特[J];文学前沿;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世雄;;本雅明美学与布莱希特戏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思;;布莱希特戏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永远的布莱希特[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张婷;世界的布莱希特与“四川”的好人[N];中国艺术报;2014年

3 张黎;布莱希特与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绿原;与最伟大的文学传统密切联系[N];文艺报;2001年

5 张黎;展示艺术创新者的风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张抗抗;致敬!布莱希特·小百花[N];中国文化报;2013年

7 段耀国;一次忠实于原著的演出[N];文艺报;2014年

8 陶子;布莱希特与《巴黎公社的日子》[N];北京日报;2004年

9 李世琦;思想的含量和文字的重量[N];深圳商报;2004年

10 胡宝平 华南师范大学英语系;西方政治戏剧:在政治性与艺术性的交错中陷入困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卉;试析布莱希特叙事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的悲剧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2 何丹丹;论布莱希特的艺术观[D];武汉大学;2005年

3 梁丹丹;论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申春春;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刘娅;布莱希特戏剧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王t

本文编号:446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46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7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